上一期我们知道了激励就是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为此付出,激励还需要个性化和制度化的配合,才会得到很好的激励效果。还有最重要的领导行为,就是怎么快速做出决策,并保证这个决策是有效的。
01
“计划”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或多或少的都会提前做一些计划。计划就是为实现目标而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计划是管理中最基础的职能。计划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
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她推崇计划管理的三项理由。
第一、计划管理是两种管理模式之一。从实际运用管理知识的角度来看,管理有两种基本模式:绩效管理和计划管理。绩效管理有利于创新,而计划管理有利于成本控制。
第二、计划管理是所有管理的基础。所谓计划管理其实就是解决目标与资源是否匹配的问题,计划管理也因此成为所有管理活动的基础。
第三、计划管理可以解决企业健康成长的问题。
我们可以把目标称之为理想状态,理想状态和现实之间一定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可以确定行动合理的出发点,只要行动可以缩小和消除这个差距,行动就是合理的,这就是制定计划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日本儿童用品打算全面进入中国市场,而在这之前并没有在中国市场取得好的竞争位置。他们决定用3年时间,让日本儿童产品在中国市场获得前10名的地位,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制定计划。
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非常大,在现实中日本儿童产品在中国没有影响和市场优势,而理想目标是进入前10名,差距是从“0”到“10”。他们决定寻找缩小这个差距的策略点。
在反复分析中国的市场情况之后,他们的选择是以拍摄动画片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一部部日本的动画片在中国市场播放,那些动画片上的故事和品牌深入小孩子的心。3年后,中国儿童用品市场前10位有8个是日本产品,排在第一的就是“Hello Kitty”。
拍摄动画片就是这个计划的行动安排,虽然设定3年做到中国市场前10名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目标,但是因为寻找到缩小差距的策略点,行动的合理性保证了目标的实现。
所以说,计划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解决差距的策略点,围绕着这个策略点展开资源和行动,目标就会实现。
02
计划作为管理职能,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取决于计划是否有效。
如果要保证计划是有效的,就需要从总公司层面确定计划目标以及资源安排,因此计划一定是财务部门和计划部门一起统筹来制订。预算先由财务部设计出来,再根据预算来安排整个计划目标,所以计划是先由财务部门确定预算,确定可以运用的资源有多少,之后再安排目标和资源的分解。计划作为管理职能,最核心的部分是预算。
除了预算之外,保证计划有效性的第二个关键是激励政策的安排。也就是说,在制订计划的同时,激励政策也需要同时确定下来。因为计划能不能实施,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可以确信并能够实施。
有的企业喜欢先签订目标责任书,之后再公布奖励办法。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签目标责任书的同时,激励政策也一起签订。只有这样人们在接受计划目标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达成这个目标,因为达成这个目标可以获得明确的奖励。所以,激励政策一定要非常清楚全面,又要稳定和兼顾变化,这样就可以确保计划得以实现。
要保证计划的有效性,还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第一、管理人员对计划的态度,非常重要。
下达、确认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安排既隆重又正式的方式,正式签订目标责任书,会从形式上给管理人员一种认识,对待计划的态度也要认真。
第二、不要用原来的方法解决问题。
因为计划的确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冲突,如果管理者还采用原来的方法,就一定会出问题。
第三、上司的支持不够充分。
计划的实现需要资源时,上司要解决资源的分配问题。因此,获得上司的支持是保证计划得以实现的条件,也是计划有效性的一个来源。
管理者还需要了解到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目标的措施具体化,而不是目标分解具体化。比如:“我们要做天底下最好的产品”,这个目标太宽泛,因为最好的产品是无法判断的。真正目标管理的工作习惯,就是目标设定之后要有目标沟通,之后花更多的时间和每一个下属讨论实现目标的措施,只有把措施讨论清楚了,目标管理才能做到位。
在计划与目标管理中,还有最大的挑战就是计划如何面对变化。在日常管理中,更多的说法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技术、顾客需求、同行以及商业模式等,都在变化和创新中。
一个好的计划一定是包含变化的,是可以预测趋势的,是能够和趋势走在一起并获得机会的。一个涵盖变化的计划,一定是要判断趋势,并具有前瞻性以及适应变化的柔性。
比如: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既要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又要能够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既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又要能够把握变化而提升自身适应变化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从计划本身做出合适的安排,这样就不会在面对变化时无所适从了。
03
控制是保障达成绩效的核心职能。如果没有控制职能,企业的计划也就无法变成企业的绩效。有效的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内容,绩效考核制度、报酬和奖励制度、员工纪律制度、目标管理制度、预算和管理信息制度、生产和操作控制制度等,其基础是全面预算管理。
此外,控制还有三个核心的要件:
1、标准化。控制首先需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标准,只有这样才可以衡量和核对。
2、量化。标准化要转化为人们日常的工作行为,需要把标准量化,只有量化的标准才有被实施的可能,也才可以真正被检验和衡量。
3、全过程化。就是控制需要让最终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结果保持一致。
大部分企业在如今都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是真正要取得成效,还需要有四个习惯的改变。
1、思维习惯的改变
要做有效的控制管理,思维习惯要发生改变,那就是预算设计目标不是用已完成的数据做起点,而是要以战略目标为起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控制管理就无法达成。
2、行为习惯的改变
行为第一个改变,就是不要跟自己的过去比,要跟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比较,跟行业平均水平去比较。行为第二个改变,就是要很清楚的知道实际情况与设定目标计划之间的关联是什么。行为第三个改变,做全面预算,要让所有的资源放在出生价值、实现计划与目标上去。
3、评价习惯的改变
控制管理第三个要改变的就是评价习惯的改变。比如:有家企业,在管理习惯上只对KPI(关键业绩指标,是企业绩效考核的方法之一)负责。这样做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可是,这样的评价习惯,会导致了控制出现偏差。没有设立KPI的地方,大家就会忽略掉。所以,需要养成用目标达成、计划达成来做评价的习惯,要全面实施计划管理,而不是仅仅只看KPI和财务数字。
4、对话习惯的改变
控制管理,核心是组织上下要养成同一个对话体系,用共同的标准来对话。
企业可以进行全面控制管理,大家讲一样的标准、关注共同的话题、有相同的认知。这样就可以让整个经营管理进入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状态,就会达成共识,有了共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本期的解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管理就是把理论变成常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作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动力,管理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和突出。虽然,管理本身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但是一定要让管理回归简单、形成常识、便于操作,不让它成为管理者或者被管理者的负担。通过科学的管理,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效率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