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5.18国际博物馆日,很多朋友的微信都被这条视频刷屏,视频一经发布就被疯狂转发,目前已经获得超过1亿的播放,670万次赞,8.9万次评论,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传播案例。
然而,国内外声音褒贬不一,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是博物馆这样做自降格调,往三俗靠拢。但是由于传播效果广泛,国内知名的、不知名的大馆、小馆,都纷纷在抖音平台上注册账号。
我认为,博物馆跟抖音合作的这种形式正确,但是短视频内容上很糟糕,遭到国内博物馆领域的一些专家抨击实在不亏,而且达不到让公众更多地来博物馆参观的效果。
首先,为什么说这种结合是必要的呢?博物馆这么多年一直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殿堂级文化标杆所在,抖音鉴于是新生产品,迭代和监管过程不规范,造成很多低俗、无聊的视频在其上流行,公众对于抖音作为一个平台宣扬正能量,传播国家文化方面的作用一直颇有微词。而跟博物馆的合作正好可以帮助它塑造高格调和正面形象。
对于博物馆来说,它看中了抖音强大的技术支持,主要是庞大的粉丝数量,其中年轻群体更是博物馆的主要观众之一,借助抖音这个平台来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来是一件双赢的事,但最后为什么效果不佳,受到批评呢?
我认为是视频的主题和内容出了问题,主题是博物馆的戏精,戏精这个词本来是贬义词,后来在不同场合运用的多了,变成了中性词,但始终不是高大上的文采斐然的词汇,在流行文化中属于昙花一现,用在博物馆文物身上,实为人为地把文物降格,附会个人化,情绪化色彩。
其次,紧接着给文物做夸张特效。国家说让文物活起来,不应该是这种“活”法,因为文物是静的,是承载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宝贝,应该像女神一样立在博物馆等着人们去追求,在平台上展示,是为了引导人们去发现她的价值,去更好地欣赏她的美,而不是把“女神”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对公众说“来玩呀”,这不是博物馆应该有的表达方式,这是博物馆犯的最大的错误,姿态不对,从前太高冷,如今想要对公众表达热情,分寸感表现不好,就容易过头,这也是为什么招致这么多批评的主要原因。
那么,博物馆要是想借助抖音的平台在年轻一代中提升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应该怎样做呢?
博物馆首要人物是要对抖音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走红特点有着清晰的认识。抖音是一个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自媒体,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它的传播特点是,多点对多点,互动好,反馈及时,而非传统意义上主流媒体,单点对多点,那种属于展示型,灌输型传播,而不是体验型,感受型,共鸣型传播方式。
参考过往抖音文旅项目的成功案例,你会发现,都是以消费者或者游人视角去体验美食,奇景,展示这个过程中的有趣的事儿,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让其他对这种体验和感受有兴趣的观众自己去体验,再拍摄成视频,然后形成裂变。
而这个需要特色藏品和创意人才以及短视频编辑的技术人才,对于博物馆来说,目前这块人力、物力、精力都无法满足。文物大会依旧照着传统媒体对外发布消息的思路(只是消息内容格调不高),根本无法引起抖音粉丝共鸣,视角不对,更加无法激起人们的参与感,无法继续产生模仿和滚雪球效应。
那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可以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博物馆以坐庄(主题活动主办方)的身份,联合起来在抖音办活动,让抖音的粉丝参与话题,或者拍摄跟博物馆相关的创意作品来参赛,周期可略长,给大家去博物馆的时间,最后获奖者不仅在抖音上收获高点赞率,而且博物馆给相应的如“博物馆品牌传播使者”这样的荣誉(鉴于博物馆的体制和经费短缺问题就不发放奖金了)。而参与者不局限一定去博物馆拍摄,家里有文创产品,或者虚拟的特效等拍出视频的创意即可。
总之,虽然博物馆这次跟抖音的合作并不完美,引来不少争议,有争议总比被忽视要好得多,互联网时代,你下次做得好,谁会纠结你起步时的步履蹒跚呢?从错误中总结,不断改进,加强创意,探索更好地提升方法,把这种合作真正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