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逐渐转热,睡眠还没适应过来,现在还懵懵的,有些困觉。
回想昨天的深度思考,多少还是有些失败的,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明确,而没有具象化的实质。使得我无法落实到自己的计划之中。
这种挫败感也使得我有点怀疑自己坚持的意义。当然这其实是我们的一种惯性认知在作怪。
大脑对于复杂事物的认知往往是通过贴标签完成的。以往的过去,我给自己贴的是失败的标签,因此一旦我受挫,下意识就会想到过去的失败标签,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挫败,而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
那么过去的失败标签又是怎么来的呢?这是过去计划不当,往往使得自我预期得不到满足,而失败的原因并没有深究,也没有在行为上做反馈调整,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撞南墙。这种行为自然就会把自己训练成“失败者”的标签。
因此,在自我计划中,正反馈是能让计划持续最有效的途径。如果计划以失败告终,应及时调整重心:以“目标”为重点更改为以“达成”为重点。
扯远了,回到我今天想讨论的两个议题:方法论和自我驱动
关于方法论,我此前一直想做这样的事情:找到一种对自己特效的学习方法,然后刻意训练它,通过它来对外部世界做高速的认知。
嗯…… 非常理想化,我只能这么说。打破这种认知的原因有两点:
知识并不是线性的,单一的,相互没有关联的。往往一个知识它关联非常非常多的基础认知。
认知存在认知屏障,从学到知识和完全理解消化并不是单单记住它就完事了。
另外政治的一个现象松动了我原有的思维:没有好的政令,所有的政令都有其时效性,唯有不断深入改革,不断开放。
所以我已经不再寻找特效的方法论,而是着眼于眼下的问题本身,尝试以及改进。
另外一点是自我驱动。
昨天说到“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
我们常见的嫉妒就是“外部驱动”的一种。外部驱动往往是从外部产生压力,来驱动自己前行。从操作性角度来说更好操作,效果也明显。我认识的老一辈大多是这么做的。但是弊端也非常的大,比如内心苍老,自我迷茫,自我压迫等等。
“外部驱动”一旦形成惯性,会使得深处其中的我们哪怕没有外部压力,也会人为的臆想和制造压迫。除了嫉妒,还会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包括会社会恐慌的情况。其他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还有一定程度的社交恐惧。哪怕心里渴望交流……
我在大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我探索,自我认知,催使自己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驱动”的转化。到现在已经6,7年了,依旧没有完成。可想而知由外部驱动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了。
扯远了,回来现实。最近的工作拉起了自我崛起的大幕。技术上虽然并没有任何提升,但是思维上却已经在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驱动”的转型中。这个情况是进一家新公司的正常情况。
这还得感谢上一个FB,任务危机下的自我反省。所以苦难有好处的。
昨天上午和媳妇吵了一架,我们各执一词,其实都没有错。她觉得我对待她的落差有些大,比如我看抖音时精神奕奕,一旦脱离看着她就会精神萎靡不振。但是于我来说,疲劳状态下看抖音,就会陷入被动深渊,被多巴胺不断驱动而没有停下来的自制力。
这里的原理大家可以去阅读自制力这本书,简单地来说就是自制需要精力,而当人疲劳的时候,是没有精力去自制的,甚至连思考都是阻塞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受外界引导而陷入一种本身反应。
所以大家要学会无论什么时候都保留一定程度的精力。
另外,如果大家觉得疲劳了,一定要及时休息,如果靠自制力强行驱使自己,否则容易让自己陷入0的精神状态:感觉特别累,但是又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