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半夜里又有人问我有没有多余的砚台可以出让。
一开始给他的答复是暂时没有,后来想了下,发现柜子里还有块许久没用的清代易水砚,于是跟他说了。
说起来这块砚还是许久之前买的,因为细腻,当时居然走眼了,以为是端州的宋坑,从农村拿回家洗干净了才发现是块易水的紫翠石。也难怪,现在紫翠石都绝产了,做易水砚用的是另一种紫袍玉带石了,要是是那种,也就不会走眼了。
拿回家洗干净后,用砂纸重新把砚堂开了锋,古砚就是这样,不重新打磨一下,是磨不了墨的。就好像一把沉睡已久的老刀,重新磨一下,才能削铁如泥。磨好之后,发现竟然十分好用,磨墨细腻,发墨如油,云水研交。
至于为什么将其束之高阁呢,其实就是因为砚堂小了点,磨不了太多的墨。又比较厚,作为行囊砚的话,稍微厚了一点,嫌重。慢慢地用得少了,竟忘了它的存在。说起来,这块砚,买了许久,不曾多用,便要别离,真是如两个过客一般,行色匆匆,只能看两眼,便错过了。这块砚台,从顽石变得有棱角,大概是过了百年吧,不知曾事过几个主人。这么些年来,陆陆续续的也买了几十块砚,成了几十个砚台的主人。过几天顺丰给别人,就不知道何日能再见到了。
再过一百年,这砚台大概还在,兴许还在被人使用,而那时候我大概早就托体同山阿了吧。所以总觉得,不是这个砚服侍于我,而是我老是为砚台服务了。每年都要伺候这些顽石,要清洗,开锋,上蜡,配盒,有时还要修补或改制。孰主孰从,谁知道呢。
不过这都不重要了,只是希望新主人能够善待它便是了。
旧文一篇,写于2014年12月26日半夜三点半左右,稍微改了下,发在这里,想想日子过得真快,现在都201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