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巷口有一家裁缝铺,已经开了二十多年,女老板姓秦,五十多岁了,人们都叫她秦掌柜。
她以前是大棉纺的职工,厂子破产后,就自己在巷口开了一家裁缝铺,用她的说法就是,自己只会干这个。
和她一起下岗的还有一个厂子里的肖姐,岁数比她大不了几岁。两人因为住的近,在厂子里就关系密切。
下岗了,两人都想到了开个裁缝铺,不做成衣,只是缝缝补补,打个裤脚,换个拉链啥的,这一片儿都是住宅区,住户多,不愁客源,投入又少,一台缝纫机就可以开张。
说干就干,没几天两人的摊子都开了张。
不同的是,秦掌柜在小区巷口处租了一个小门面,只有三四个平方,小小的,放了一台缝纫机一个烫衣服的蒸汽罐就快满了,收的衣服只能用衣架挂在头顶或墙壁上。
肖姐舍不得房租,就在小区旁边的路边露天市场搭了个遮阳伞,算是出摊。地方倒是宽敞,就是每天要出摊收摊,费时费力多了。
遇到刮风下雨,不能出摊,就只能在家里做接下的活儿。
开始几年倒还好,除了麻烦一些,肖姐最得意的就是省下来多少房租,市场里只需每月象征性收一点管理费。
到了后来,城市规范化管理,马路市场都取消了,肖姐一下子没了去处,只好到处打听门面,这时候临街的门面租金贵,里面的又太偏又无人问津,最后还是秦掌柜和家属区住户熟悉,答应在一楼过道旁给肖姐留个位置。
秦掌柜这人和善,说话细声慢语,做生意时间长了,大家都很信任她。街里街坊有事没事都到她小铺说说话,聊聊天。
有人还随手寄存个东西啥的,她都笑吟吟帮忙照管着。
她人性格好手艺好,生意一直不错。有时候来的人等不及,她就把人介绍给肖姐,让别人前行200米去找,可以节约时间,不用等。
有一次一个熟人过来修拉链,秦掌柜不在,也是把她介绍给了肖姐。
谁知又过了很长时间,这个熟人又来补衣服,跟秦掌柜吐槽:“你真是坑人,给我介绍的什么人?”
一问才知道,那天这个熟人去换了一根小拉链,订了一颗羽绒服扣子,被肖姐收费20元。
熟人说:“不是给不起,只是这样把别人当傻子,有这样宰人的吧?还是你介绍去的,就是生人也不该这样吧?从此再不去,到你这里死等也要等。”
后来再给肖姐介绍客人的时候,陆陆续续很多人都说要价太贵,本来缝缝补补就是为了省点钱,一下子十几二十的要,还不如买新的算了,补还有什么意义呢?
直到有一天,租房子给肖姐的房东说,肖姐天天没活干好久了,怕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
看来,做生意无论大小,人都要有格局。有的人路越走越宽,有的人路越走越窄,都是有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