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生于1281年。浙江义乌人。原名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大突破性贡献。被尊为一代医宗。因其家乡有一条小溪名叫丹溪,故后人便尊称其为朱丹溪。
一、“尚侠”少年砺磨难
朱丹溪从小聪敏好学,“日记千言”。与其他少年一样,苦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便“学而优则仕”,准备以后踏上仕途,光宗耀祖。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景,在他15岁那年戛然而止。原因是他的父亲、伯父、叔叔先后去世,“一切皆殁于药之误也”。作为长男的朱丹溪必须支撑起这个家,帮助母亲照顾年幼的两个弟弟,学业因此而中断。
由于家中失去主要男丁,因此“乡之右族,咸陵之。”常遭受乡里大户人家的欺辱。性格倔强的朱丹溪岂能屈服于人,“尚义气,不肯出人下”。挺身而出,凡事一定要争个是非曲直。他不怕把事情闹大,动不动就诉讼到衙门。如此一来,那些“乡之右族”都怕了朱丹溪。“上下摇手相戒,莫或轻犯”!千万别惹这个小太岁啊!
朱丹溪从此养成了好打抱不平的性格。“哪里有不平哪有我!”乡亲们也喜欢有事就找这个充满正义感的小伙子。朱丹溪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律师”。
二、走上“仕途”任里正
由于朱丹溪有正义感,“爱管闲事”,因此大家干脆把他推举为自己的理正,相当于今天的大队书记。
朱丹溪也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带领大家修建水利设施,灌溉农田等等,做了不少好事。
当时义乌有个县令,想搞一个封建迷信工程,建一座神庙——岱宗祠,借以敛财。对外宣扬说是神仙托梦让建的。但是说归说,没敢动工,因为这事必须朱丹溪同意才行,他不同意这事准不成。因为大家只相信朱丹溪。
于是这个县令就把朱丹溪请到县衙,故作神秘地对他说:“我告诉你一个机密,你知道我们的生死是谁掌管的吗?是泰山神,她托梦给我,让我们建一座岱宗祠,我们可不能违背神的意愿啊!”
朱丹溪听后,说道:“简直是胡扯,我们的命是上天给的,岂能对着泥偶膜拜;如果真有那位神仙的话,那么请你转告她,让她先让老百姓吃饱饭,然后再给她建祠立庙”。朱丹溪不同意,结果这事就黄了。
就在朱丹溪22岁的时候,郡里下达了征收包银的命令:“包银之令下,州县丞急如星火”。各州县着急忙慌地到处催银子,但就是义乌县收不上来。郡守一调查,得知是朱丹溪不让交,这还了得,难道不知道官威有多大吗?
郡守于是把朱丹溪“请”了去,劈头就问:“此非常法,君不爱头乎”!朱丹溪坦然应到:“守为官,头固当惜。民不爱也”!意思很明确,就是:民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真把事闹大了,造成群体事件,郡守您的脑袋也得想一想啊!
朱丹溪
朱丹溪继续说:征收包银明显超出百姓的承受能力,一旦形成制度,代代都要缴纳,这样会遗害子孙。实在不行的话,我家里还有几间房子,卖了就充当包银吧。最后“竟不能屈”。结果,这个县只交了两个人的包银。
朱丹溪正义凛然,为了百姓的利益性命也可抛啊!
三、自学《内经》治母病
朱丹溪“大律师”的日子一直持续到30岁的时候。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母亲病了,疼痛难忍。什么病呢?脾疼。找了很多医生,却“众工束手”。此情此景,让朱丹溪非常害怕,因为父亲、叔伯们的结局让他不敢往下想。
无奈之下“遂取《素问》读之。三年有所得;又两年,母氏之疾,以药而安”。朱丹溪自己开方,治好了母亲的病。
中国古语就有“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父母年龄大了,身体机能下降,会经常出现一些问题。而他们又行动不便,作为子女的一定要懂一些医术,尽可能地做一些急救护理方面的工作,让老人及时得到救治。
中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孝”文化。中医是一种医道,更是一种孝道。
四、八华山里拜名师
朱丹溪36岁时,义乌附近的八华山里来了一位理学名师,他就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许文懿老先生。他的到来江南震动,四方学子无论远近,蜂拥而来。朱丹溪虽然已36岁,但也立即背起行囊,报了学习班。
此时的朱丹溪正面临人生的困境:不上不下的尴尬年龄;何去何从的人生之路。急需一盏明灯,照亮未来的方向。“丈夫所学,不务闻道。而唯侠是尚,不亦惑乎”。
“大丈夫读书学习,不用来追求真理,却把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作为第一要务,真的让人困惑不已啊!”
朱丹溪于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八华山,来到许文懿老师身边,如饥似渴的汲取大师的智慧。人到中年,惜时如金。“每宵挟朋,坐到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理学深刻的天理人伦理论与内圣外王之道,让朱丹溪醍醐灌顶。
“自悔昔之沉冥颠济,汗下如雨”。因此“日有所悟”。
身体的成长点点滴滴,心智的成长一日千里。在痛悔过去虚度光阴的同时,自己的整个内心也逐渐光明起来。心门渐渐打开,思想的天空越来越晴朗。
四年的艰苦学习之后,朱丹溪性情大变。整个人都温和了,凡事愿意与人讲道理。说话办事更严谨有度。
这时的朱丹溪,已年届40。
朱丹溪在40岁那一年又考了一次科举,结果同样未中。这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打击。而更大的打击则是他的爱妻因病去世。这样,他的妻子、小弟、父亲、叔伯都因病去世。接连不断的打击,让朱丹溪“心胆摧裂,痛不可追”。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庸医害人。
就在朱丹溪万分痛苦之时,他又和许文懿老师做了一次交流。而老师的一席话,让他下定决心走上学医之路。
许老先生对他说:“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
原来许老先生的病是“心痛”。疼了几十年,以至于后来腿脚都不利索了,成了偏瘫。
家庭的不幸,加上许老先生的殷切期许,让朱丹溪下定决心走上从医之路。
五、终遇名家罗知悌
但从医之路一开始就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没有名师指点,很难学有所成。下定决心之后,朱丹溪就开始了拜访名师之旅:过浙江、走吴忠、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到定城。但始终未遇名师。
1325年,他在武林听说杭州有极著名的中医大家罗知悌。于是星夜兼程赶往杭州。
罗知悌曾为北宋理宗皇帝治病,是一名太监。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再传弟子。善辞章,工书法,精通天文、地理。其老师是刘完素门人荆山浮屠。罗知悌又自学旁通了金元四大家里面其他两家——李东垣、张从正的医学学说。治病处方灵活多变,疗效颇佳。尤推崇精神疗法(这一点被朱丹溪发扬光大,朱也因此被称为一代医宗)罗知悌医技高超,已入化境。
朱丹溪兴冲冲赶到罗府,门人通报后却被拒绝接见。但朱丹溪千辛万苦寻名师学艺,决不会轻易放弃。于是第二天,第三天……坚持不懈,每天都求见。以至于门人都不耐烦了,甚至对他有了辱骂反应:“蒙叱骂者五七次”。但朱丹溪拜师之志日坚:“日拱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如此“趑趄三月”。前后共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天,罗知悌突然吩咐下人:“沐浴更衣,盘发美容,以接贵客!”
下人不解,问道:“贵客何来?”
罗知悌道:“门口旦夕求见的朱彦修,便是今日之贵客”。
于是大门大开,隆重地把朱丹溪迎进府来。没想到二人一见如故,甚是投缘。两个聪明绝顶的人,碰出了不少火花。罗知悌很满意:毕生所学终于有了传人了,他就是我今生要等的人!
朱丹溪医宗之路从此迈开了步伐。
古语云:“人过30不学艺”。但凡事无绝对。朱丹溪凭借其深厚的儒学功底,扎实的理学根基,以及天赋异禀,年过40也照样学有所成,而且是大成。
这时的罗知悌老先生已经80多岁了,行动极为不便。因此他看病有个特点,自己躺在床上,让徒弟给病人诊脉:“必令其诊视脉状回禀”。然后老先生根据徒弟汇报的脉象和症状,口诉开方:
这是什么病,要用什么药来治他的病症
要用哪味药来兼治哪味药
又用哪味药做 “引经报使药” 把这个药力引到哪一经络去。
口述完毕,徒弟出来开出方子。
朱丹溪发现,罗老先生最独特的地方是:从没有见他用过同样的方子。随患者的病情,随时发生变化。
六、著名医案解困感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成为朱丹溪进阶的关键。
有一天,罗知悌门人来报:门外大街上躺着一位游僧,看来命不久矣。罗老先生说:赶快抬进来啊!下人说:看他那样可能出不起诊费啊。罗老先生说:别管那么多,赶快抬进来!
原来这是一位游僧,今年25岁。从老家四川出来,到江南一带云游,7年了。“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朝夕西望而泣。”但一摸口袋,没盘缠了,因此伤心过度就病倒了。
罗老先生一听:哎呦,那么思念母亲,还当什么和尚啊?
然后让朱丹溪诊脉,结论是:瘀血与痰积纠缠在一起,要用“化痰泻下之法”。先把瘀血、痰积化开,然后用泻下之法给泄出去。
只听罗老先生说:你去买几斤牛肉、猪肚,然后把它熬成粥熬烂了。朱丹溪觉得奇怪,但依言而行。
随后,罗老先生把这位年轻的和尚安排在自己的隔壁住下:“时以慰渝之言劳之”。时不时过来安慰几句,以便让他打起精神。
等到肉粥熬成了,让和尚慢慢吃下去,如此这般持续了十几天的时间,只见和尚神气足了,精神饱满了,身体也壮了。
这个时候,罗老爷子开了方:
桃核承气汤,每日服三贴。
这是张仲景《伤寒论》中专治瘀血、热邪纠缠在一起,导致的下焦蓄血症。而这个桃核就是桃仁,专门化瘀血,其擅长化的是有形的瘀血。在中医里,桃仁和红花经常配着用。红花化的是无形的瘀血。张仲景还用了大黄和芒硝,都是泄下泻热之药。
这个时候和尚要吃什么呢?稀饭和蔬菜熬成的粥,将养他的脾胃。如此又过了十几天,和尚的病就痊愈了。
和尚对罗老先生感激不尽,救命之恩不知何以为报。罗老先生却说:“吾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然后又拿出10锭银子给和尚,让他回家好好侍奉自己的母亲。和尚千恩万谢而去。
这件事让朱丹溪整个医道的境界,提升了一个档次。
过去对于攻邪派和扶正派两方的观点如何辩证地运用,一直困扰着朱丹溪。这一医案,让他茅塞顿开。攻邪的正确方法是先扶正,再用泻法。否则“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很多东西书上是写不出来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和领悟。
朱丹溪跟随罗老先生学习了一年半。他离开的当年罗老先生仙逝。至于是朱丹溪走了以后,罗老先生才去世;还是去世后朱丹溪才离开,并不明确。
按照常理,学中医一年半时间似嫌不够。很可能是罗老先生感知大限已到,便让朱丹溪走了。不过凭借朱丹溪的天赋异禀,以及儒学理学的深厚功底,一年半的时间似乎也足够了。
七、返家乡救死扶伤
朱丹溪返回家乡之后,直奔八华山。着手整治许文懿老先生的病。
诊脉之后发现许老先生的病是脾胃出了问题,中宫纠缠不清,有瘀血和痰积纠缠。
上焦有瘀积,要用吐法;下焦有瘀积,则用泻法;中焦有瘀积,则吐泻并用。由于许老先生正气充足。可直接攻邪治疗。
于是朱丹溪买了十几斤牛肉,熬成了粥状,滤出其汁,让许老先生喝;然后继续熬,再过滤,继续让许老先生喝。直到他喝得难受了,上吐下泻了,吐干净了,然后让他到一个不透风的屋子里面休息。
接着用稀粥和蔬菜熬烂的菜粥调养半个月,基本也就痊愈了。
后来许老先生还生了一个儿子。
据朱丹溪自己说,这个方法传自西域异人。今天这个办法已经不再用了,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之法了。
朱丹溪非常重视脾胃的养护。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不和了,消化吸收就会出问题,整个人也就会出问题。饮食清淡很重要。
把母亲的病治好之后,朱丹溪一直让母亲清淡饮食。当时的人有的还说他不孝顺。但他说,虽然少了口腹之欲,但可以长寿。朱丹溪的母亲后来果然长寿。
张元素
朱丹溪对于“心理疗法”,或称“情致疗法”有突出贡献。
说有一个姑娘病了,每天躺在床上,几乎不吃不喝。人都快不行了。找了许多医生,却“众工束手”。最后把朱丹溪请来了。
朱丹溪诊脉之后,让姑娘父母把其他人都支走,单独对他们说:“你家姑娘想男人了。”
她的父母大吃一惊:“哎呦,真是神医呐。就是这么回事。”
原来,姑娘订亲之后,男方就外出做生意了。一晃几年,杳无音信。过去订了婚就相当于结婚啊。如此,姑娘就不淡定了。小伙子是不是不要我了,在外面和别人结婚了呢?结果积思成疾。
朱丹溪告诉姑娘的父母,这病无药可治。但有一种方法叫“以情胜情”,可以治她的病。但必须要激怒她,让她生气。
于是,朱丹溪对姑娘说:你有外遇了,不守妇道。这一下可把姑娘给惹急了:“大怒而哭”。气得满脸通红,极力为自己辩解。没想到,一气之下,姑娘慢地地坐了起来,然后下了床。对父母说:“有吃的吗?我饿了。”
她父母一看,高兴地不得了:“姑娘啊,你可起来吃饭了。”姑娘的病从此逐渐好了起来。
但是,朱丹溪对她的父母说:这个病还没有完全好。因为姑娘不只是思念,她心中还有忧虑。担心未婚夫的安危,担心未婚夫还会娶自己吗等等。
于是又用了一招:让她父亲模仿未婚夫的口吻,给姑娘写信,告诉她:自己在外面很好,不久就会回来与她完婚。
姑娘接到信之后,非常开心,不久,病就痊愈了。
老天也非常眷顾这一家人,过了不久,小伙子回来了,与姑娘完了婚。
朱丹溪没用一味药就治好了姑娘的病。根据是什么呢?
原来,中医里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相生相克。
这位姑娘的过分““思”念,导致气机郁结于脾经;而“怒胜思”,只有使其发怒,才能疏解郁结。
“喜胜忧”。姑娘担忧未婚夫。“其父伪诈其夫有书来,约日成婚。”姑娘拿到信,满心欢喜,冲开了忧的情结。
在《黄帝内经》里都有论述。
还有一位秀才,刚娶的漂亮新娘不幸病故。秀才忧虑成疾,茶饭不思,病症严重。朱丹溪诊脉后对他说:恭喜你有喜了。
一下就把秀才气乐了。我这刚死了媳妇不说,我还有喜了,什么名医啊,胡说八道啊。
事后他出去还对别人当笑话讲,自己也以此取乐。不知不觉病好了。
朱丹溪在“情致疗法”的探索运用上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
在“金元四大家”里面,朱丹溪所处时代最晚,因此,有机会整合前三家的医学理论。取其长,补其短。
另外,朱丹溪还精通道家、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籍。可以用书中精义来参验各种理论。同时用《黄帝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以此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
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丹溪自创新说。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以及“相火论”学说。并于杂病提出了以气、血、痰、郁的辩证治疗方法。对于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杂病的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元四大家”里面他的成就最高,影响力也最大。
1358年夏,一代医宗与世长辞。其坟莹几经修葺,至今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