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亏损近10亿,刘宏海执掌2年后,邮惠万家银行终以合并注销收场

从2013年北京银行开通直销银行服务,到2017年国内首家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成立,再到近几年大型银行纷纷关停整合直销银行业务。


曾经被寄予“互联网+”转型厚望的直销银行,逐渐归于沉寂。

截至目前,国内一共有两家已开业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分别是中信百信银行和邮惠万家银行。从过往业绩表现来看,这两家直销银行之间的差距判若云泥,百信银行营收、净利润年年双增,而邮惠万家银行却深陷亏损泥潭。

依托邮储银行6.7亿用户,邮惠万家银行的发展却不如按照当初主导人——邮储银行前董事长张金良的设想,对于各方均是一件憾事,与此同时邮惠万家银行的何去何从,也为外界所疑惑。

直到9月23日,邮储银行宣布将吸收合并邮惠万家银行,终于让邮惠万家银行的走向有了明确的结果。根据公告邮惠万家银行独立法人资格将注销,业务由邮储银行全面承接。

根据邮储银行的2025年半年报,截至二季度末,邮惠万家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20.05亿元,净资产为40.42亿元,分别较年初缩水6.42%、2.81%。

业绩方面,上半年,邮惠万家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加12.78%;实现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减亏38.74%。这一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有所好转,但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2022年1月,邮惠万家银行成立,作为国内第一家国有银行旗下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背靠邮储银行的邮惠万家银行备受行业内外瞩目。同年6月,邮惠万家银行正式开业。

邮储银行将邮惠万家银行视作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重点,不仅任命邮储银行时任首席风险官梁世栋担任邮惠万家银行首任董事长,还将邮惠万家银行APP的拉新工作作为邮储银行各大网点的考核内容之一。

全力托举之下,邮惠万家银行前一年半的营收与资产规模增长表现还比较亮眼。

2022年末,邮惠万家银行的总资产为70.22亿元,总负债为21.84 亿元,到2023年末,资产负债规模就分别增加到149.86 亿元、104.12亿元,增幅高达113.42%、376.74%。营收也从2022年的1.01亿元上升到3.55亿元。

但这一增势仅持续了一年,便在2024年踩下急刹车,并持续掉头向下。

2024年,邮惠万家银行的营收和资产负债规模都出现下滑,营收同比减少31.52%至2.43亿元,总资产和总负债则分别缩水到128.28亿元、86.69亿元。进入2025年,邮惠万家银行的规模缩水趋势仍在持续。

而在利润端,邮惠万家银行则是自成立以来便持续亏损。2022年-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62亿元、-2.63亿元、-4.15 亿元。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净亏损额,三年时间里,邮惠万家银行合计亏损了9.56亿元。

定位不够清晰,无法与邮储体系下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或许是邮惠万家银行难以维系的重要原因。

在邮惠万家银行的官网首页,该行的自我介绍是“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试验田”。这也是邮储银行对邮惠万家银行的最初设想。2021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邮储银行时任董事长张金良表示将通过与邮惠万家银行的线上线下协同,实现邮储银行线下有温度的面对面服务和线上智能化服务结合。

为此,邮惠万家银行确立了“服务三农、助力小微、普惠大众”的战略目标,并打造了四大业务平台——数字乡村、普惠信贷、大众财富、场景金融。通过做线上存贷业务、理财业务,发力互联网直销,来减少邮储银行对线下网点的依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邮储银行各营业部负责指导和帮助客户安装、注册邮惠万家银行APP,作为邮储银行各个营业网点柜员的工作内容之一,以此来为邮惠万家银行引流获客。

但现实情况是,邮储银行自身个人客户中,中老年客户占比不在少数。今年3月,邮储银行在《2024 年可持续发展(ESG)报告》中首次披露年龄口径数据——“本行服务55岁及以上中老年客户超2.8亿户”。结合个人客户超6.7亿,55岁及以上客户占比约42%。老年群体在技术使用习惯、心理信任度和身体条件上,与线上化业务所默认的目标用户(中青年)存在显著差异。

邮储银行县及县以下个人存款占全行个人存款近70%,自身定位决定该行的客群具有“下沉市场占主体,老龄客户占比较高”的特征。

当把邮惠万家银行APP的引流任务下发给基层网点,即便基层员工出于完成任务的目的,直接为客户注册了APP,但农村中老年用户的理财观念趋向保守,比起手机操作,更倾向于在邮储银行的线下网点办理业务,不属于互联网直销银行的适宜客群,很难为邮惠万家银行贡献业绩增量。

同时,深受重视的理财业务,并未给邮惠万家银行贡献太多收入。截至去年末,邮惠万家银行与20家理财子公司签署代理销售合作协议,累计上线销售600余只理财产品。代销理财贡献的手续费收入为2547.23万元,代理业务支出则有1620.48万元,算下来,代销理财的净收入仅926.75万元。

此外,邮储银行旗下还有2家主要的控股子公司,中邮消金主营线上个人消费贷,中邮理财负责理财业务,也跟邮惠万家存在竞争关系。

邮惠万家银行的存贷汇、理财业务与邮储银行网点、手机银行高度同质化,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另外,中邮消金依托邮储银行网点下沉优势,专注消费金融(如“邮你贷”),与邮惠万家的小微普惠客群也存在交叉,两者均试图服务下沉市场。面向中邮理财,邮惠万家银行的理财也因为没有理财牌照只能做代销业务。

模糊和重叠的业务定位,让邮惠万家银行处境尴尬,对于这一状况,梁的继承人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原行长刘宏海似乎也找不到解决方案,最终在刘宏海执掌邮惠万家银行2年后,随着公司的危若累卵,员工费用、其他费用支出、业务及管理费均大幅下降,不得不接受并入母行的现实。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2025年年初至今,邮惠万家银行在中国邮政官网密集发布了 数十余条招标信息,从逾期资产司法清收法律服务、信贷催收业务、客服业务、反洗钱名单数据,到运营商线路框架、短信通讯服务、金融市场账务系统、数据安全防泄漏系统,全都向第三方外包或采购。

最新一期的招标是2025年办公网安全改造配备设备采购项目,中标金额为110万元,此外还有多个百万元级的中标项目。

从早期依赖母行导流,扩张客户规模,到如今多个业务环节都向第三方招标,邮惠万家银行最终归于母行怀抱。邮储银行如此大好的资源,却未能让刘宏海为邮惠万家银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究竟是人的能力还是机制造成尚未可知,除了惋惜之外,对邮储银行未来探索新业态也提出了更深层的机制改革要求——如何在资源禀赋与市场化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