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百无聊赖的我打开微信读书,看到有好友在阅读日本作家印南敦史写的《快速阅读术》。作者每年阅读700本书,差不多每天读完两本书。本着对于作者读书技巧的好奇,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读到这一句话,一下子恍然大悟。
一本书,随着时间的流失,最终留给一个人的可能就剩下一个观点,一个思想或者一句话。如果一本书可以凝练出1%的内容,恐怕已经是不得逾越的高度。我们读了那么多书,我们不会时时刻刻都会背诵里面的经典名句,只会在适合的时候引用出其中重要的片段及观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自己记住的恐怕只有那一个观点,那一句话,甚至只有那一个人。读过那么多书,似乎一下子都想不起什么来,就如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如今只剩下一句“结论先行”被自己记住和运用。虽然只记住了这本书的1%内容,但是如果我一年读十本书,每一本都记住1%,那么一年下来我就记住了这些内容的10%。如此想来,慢就是快,少即是多。由一个一个小知识块累积成的积木,最终会越积越大。读书,就像在沙滩拾贝,不断遇见和挑选自己喜欢的贝壳积累下来,才会有所收获。每一片贝壳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
“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很赞同作者在读书和听音乐类比。因为目的不同,所以体验很不一样。平时喜欢听音乐,因为没有人要求你100%记住,只是静静地欣赏,让音乐流过自己的心间,去聆听,去体验。带着轻松的目的,自然而然地体会其中的乐趣。如果某一句歌词触动了自己的内心,我们会记住,会去品味其中的故事,想起某些人某些事。这一刻,音乐不仅仅冷冰冰的旋律和歌词,而是某一段特别的印记,那里有着他的故事。读书也应该如此,即使是白纸上的油墨文字,也会和你产生某种联系,让它成为你独特的体验,自然,也就记住了。
流水式读书法的步骤有三:
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五行
三:明确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看完四个步骤,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在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就是教我这种方法去做阅读理解。首尾两段重点读,读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看标题的关键字,阅读完问题之后回头去文章中找答案。只是,如今新瓶装旧酒,核心思想没有变化。被高考训练出来的人,再次遇见这些熟悉的技巧,难免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本书介绍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商务类书籍或时下的一些新书,其内容多为论述事实、阐明主张,不会有像小说类书籍那样的故事情节。
就好像高考阅读技巧适用于考场答卷一样,这个读书方法也会存在着局限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牺牲了故事情节,成全了数量和时间。取舍之间,取决于个人。
只是有时,我会更加喜欢一个人抱着一本有情节的书,慢慢阅读,仔细品味,就像与一位久别重逢份的朋友浅斟慢酌,远离这喧嚣的红尘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