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走在路上,前面一位妻子带着3岁大的孩子,丈夫跟在后面正在打电话,孩子走路不稳,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大哭,丈夫马上上前,满眼怒气地对着妻子说:一个孩子都带不好吗?妻子一脸委屈,只得默默地扶起孩子安慰孩子。
反问句的杀伤力
在生活中,还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情景,类似的语气,这点小事你也做不好吗?你们两个大人带个孩子都带不好吗?换个水管的事情也搞不定吗?等等等等……
这样的话语听着让人不舒服,但是为什么会让人不舒服呢?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这点小事你也做不好吗?”。
“这点小事你也做不好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还兼有“顶撞”的效果,而问题的答案就隐含在问句之中。
我们可以来感受下这几个句子:
1.你应该可以做好这件事的。
2.你没有做好这件事。
3.这点小事你也做不好吗?
这3句话表达的意思相类似,但是仔细去体会一下,如果你是说这话的人,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呢?哪种说法最能表达激动的情绪?
如果你是听这话的人,你最希望听到哪种说法?又最不希望听到哪种说法?为什么?
句1,肯定句,带有信任和期望。句2,否定句,陈述事实。句3,反问句,隐含责备。
相信很多人能够感受到,用第3句来表达观点,语气会更为强烈。如果句子中本来就含有责备埋怨的意思,那么反问句会把这种意思进一步放大,进而让人更难以接受。
责任的归结
回到开头这个例子里,丈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把看孩子的责任归于妻子,而自动默认了不管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都应该由妻子负全责。而在这一件事情上,丈夫就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领导地位”上。
“一个孩子都带不好吗?”这是命令式的语气,居高临下的责问。这句话的着眼点不是妻子的需求,而是丈夫对于妻子应该尽到看管孩子责任的要求。这样的话语本就不是平等的,就像上级对下级。
如果妻子把看孩子的责任归结在丈夫上,也采取一样命令的语气,她可能会怎么说呢?她可能会说:你怎么老在打电话,看孩子都摔了!同样地,这样的语气丈夫听了也会不好受。
所以,当我们不自觉地使用反问语气(或者非反问的句式)去责问另一方时,不平等的沟通就已经发生,因为我们已经事先把责任归结在对方的身上,用“领导式”的语气去要求和责备对方,而非先去反观自己的责任。
沟通里的理解和爱
不平等的沟通会带来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不平等的沟通缺少了什么,在刚才那个例子里,丈夫关注点不是妻子的需求,而是妻子的责任。显然,他没有先去仔细了解孩子摔跤的原因,而直接把孩子摔跤归结于“妻子没有带好孩子”,他也没有尝试去体会和理解妻子此刻的心情。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清晰可见爸爸对孩子的关切,但是却缺乏了对妻子的理解,缺乏了对妻子的爱。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妻子只是一位执行者,而非同行者。
但是,良好夫妻间的关系却少不了理解和爱。那么,缺少了理解和爱的不平等沟通,会给夫妻关系带来什么?
就像天平的两侧,如果一直无法维系平衡,最终只能一边倒甚而坍塌。
清楚双方关系,进而再去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尤为重要。在婚姻中,命令式的沟通方式犹不可取,缺乏爱的沟通,缺乏对等的沟通,最终只会让良好的关系渐而形成缝隙,然后某一天,这缝隙可能就会越来越大,直至不信任与隔阂的产生,直至崩塌。
而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之上的沟通,不管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关系抑或其他各种关系,都会让关系变得更为顺畅,让沟通愉快并且更好地推进事情的进展。
语气和沟通方式的传递
我们再来假设开头那位妻子,长期被丈夫用这样的反问句式质问并责备,久而久之,会发生什么?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此以往,沟通方式就会被同化,或者进行传递。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样的传递:孩子作业不会做,妻子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吗?孩子吃饭不好好吃,妻子可能会说:这么大了饭也不会好好吃吗?……
而这样的同化和传递,却是最可怕的事,它让不好的沟通方式得以持续,继而再到下一代、下下一代……。
你能想象得到,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以后会怎么样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