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知丰子恺是在多年前的这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开始,很喜欢他这种写实写意画境。随后入手了他的几本书,闲闲散散的漫读,昨天开始漫读这本《丰子恺自述:我这一生》。
两天断断续续的漫读了“童年记忆”和“苦学经验”两部分内容,了解了这位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书法家和翻译家的家道变故已经母亲对他成长的深刻影响以及他的师范求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及有的放矢的兴趣选择。其中有段他学习会话的“笨法子~熟读”,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觉得如果我们的孩子也有此“笨”法,何愁学业不精?为此我也把这种方法介绍给了豆点,希望她们能有所借鉴。
摘录:
【我的学习会话,也用笨法子,其法就是“熟读”。我选定了一册良好而完全的会话书,每日熟读一课,克期读完。熟读的方法更笨,说来也许要惹人笑。我每天自己上一课新书,规定读十遍。计算遍数,用选举开票的方法,每读一遍,用铅笔在书的下端划一笔,便凑成一个字。不过所凑成的不是选举开票用的“正”字,而是一个“读”字。
例如第一天读第一课,读十遍,每读一遍画一笔,便在第一课下面画了一个“言”字旁和一个“士”字头。
第二天读第二课,亦读十遍,亦在第二课下面画一个“言”字和一个“士”字,继续又把昨天所读的第一课温习五遍,即在第一课的下面加了一个“四”字。
第三天在第三课下画一“言”字和“士”字,继续温习昨日的第二课,在第二课下面加一“四”字,又继续温习前日的第一课,在第一课下面再加了一个“目”字。
第四天在第四课下面画一“言”字和一“士”字,继续在第三课下加一“四”字,第二课下加一“目”字,第一课下加一“八”字,到了第四天而第一课下面的“读”字方始完成。
这样下去,每课下面的“读”字,逐一完成。“读”字共有二十二笔,故每课共读二十二遍,即生书读十遍,第二天温五遍,第三天又温五遍,第四天再温二遍。故我的旧书中,都有铅笔画成的“读”字,每课下面有了一个完全的“读”字,即表示已经熟读了。
这办法有些好处:分四天温习,屡次反复,容易读熟。我完全信托这机械的方法,每天像和尚念经一般地笨读。但如法读下去,前面的各课自会逐渐地从我的唇间背诵出来,这在我又感得一种愉快,这愉快也足可抵偿笨读的辛苦,使我始终好笨而不迁。】
书中还介绍了对于知识学科的书的系统性读法,这和日常教学中所引用的“知识网络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这两个篇章的阅读,脑子里跃入了一个词~苦学万能。是的,正如某篇文章中提到的学习是成功最有效的捷径,吃过人间苦方知苦学最不苦。
在苦学的过程中,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才有了他对于书架上陈列的许多静物模特儿的左眺右望,远近观察的时人不识余心乐的自享自乐;才有了他从其师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四次变身得出,对于宗教上的事情,不可拘泥其事,应该观察其理的认知。
这本书还有三大篇章没有读完,但我发现读这本书适合慢下来,现在趁着小不点熟睡,继续漫读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