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内驱力是天然存在于身体里的。
那些求知、探索的欲望,那些追求自我价值的欲望,就刻在人类的DNA里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好它,不要用奖赏、惩罚这一类强刺激取代孩子内心的花火。
那如果,孩子对喜欢的事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面对那些他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又怎么办?
关于「内驱力」,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早已有过深入的研究,还给出了一个科学的配方,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如下
自主感 :我能选择我想做的事
多巴胺 :这件事好玩、让我兴奋
胜任感 :我能做好这件事
联结感 :我能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当这4个要素都具备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良性的 内驱力循环圈 ,我们的大脑就可以不断产生和维持动力。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对一件事动力不足的时候,别急别抓瞎,真正有帮助的事是,对照着这4个要素进行自查:
我是不是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太满,是不是管的太多,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感?
这件事是不是太无聊太枯燥,无法激起孩子的兴趣和兴奋感?
我给孩子安排的任务难度是不是合适,又或者在某件事上他们会不会还需要我的一些帮助,才能感觉到自己胜任?
我有没有因为孩子成绩不好、作业做不出来,让他感觉到被嫌弃,而不是被爱?
如果我们能够对此一一对照,并且针对性的去分析问题,那么大部分事情,最终都能找到恰到好处的解药。
航航暑假学篮球,就是内驱力良性循环圈很好的例子。学校有篮球队,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进入。但是他又很喜欢篮球,想学篮球。于是,一进入暑假,他就跟我说,想用假期学习篮球,精进一下。我们都很支持他。带他去了篮球训练营,上了体验课。老师对他评价都很高,建议从大班学起,于是我们给他报了常年班。
航航有选择自己学篮球的自主性;对篮球感兴趣,拿起篮球就很兴奋;教练的赞美和鼓励以及自己的体验,让他觉得自己能学好篮球;全家都支持他学习,爸爸还经常陪练,一起切磋交流,让他在一个有爱、支持、认可、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篮球。
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航航学习篮球的劲头很大,每天准时参加集训,每节课都很努力认真。
有时候,我们看到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时,想一想,过错其实不在于孩子,问题可能出现在了任务本身。
如果孩子感到无聊,或者太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生气,而是看到客观的原因,并想办法调整。
父母冲孩子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不会因此爱上学习)。相反的,一学习妈妈就变成大怪兽,自己就变成让人讨厌的小孩,这种联想一旦发生,就会逐渐杀死孩子学习的动力。
所以,为了长远着想,要想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再难也得深吸一口气,忍住自己的脾气。
「我能选择自己做的事——这件事好玩——我能做的好——我能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这就是内驱力的良性循环圈。
它就像滚雪球一样,一开始需要我们帮着推一推,等到雪球足够大,就会哧溜溜自己滚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