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现在的生活不是她想要过的那种,我问她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微信那头突然沉默了。我没有再问,因为这串字符刚发出去,自己也愣住了,我竟然也记不起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了。
以前,我也有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正如陶渊明描述的一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小时候一直渴望过美如诗画、宁静致远的田园生活。
这样的生活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度放弃。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身在农村一心向往着干净的城市、独立的空间,最好莫过于不用天天碰见不认识的亲戚却要主动上去寒暄。上了初中以后,这样的想法更加强烈。
现在想来,或许那时懵懵懂懂中理想的生活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偏居一隅,再交三五个聊得来的朋友不时小聚,大多数时候独处或作、或不作的生活吧。
仔细对照现在的生活,不正刚刚好吗。可是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有人说过,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了,却觉得不过如此,那么这个想得到其实就是你的欲望;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以后依然爱不释手,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照这个标准说来,现在的理想生活只不过是一个欲望,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那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呢?也许,最初梦想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所想要的吧。
其实我也曾过着田园生活。从出生到十六岁外出上学,一直在农村过着田园生活。但我以为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家人为了温饱为了过得稍微好些,却要没日没夜的劳作,只有偶尔的雨天才能休息看两本书。那样的生活太苦太累。我梦想中的田园生活应该是像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描述的一样,只需要自给自足即可收工回家,看看书,写写字,散散步,悠然隐匿在一派自然的暮色中。
更加坚定这样的念头是在二十六七岁,那时生活的全部都是工作,累到不行时偶尔憧憬着退休后在哪儿哪儿的乡间盖间平房,种块田,栽点菜,养点花,读本书……这竟也成了一剂慰藉劳苦、振作前行的良药。
可是不知是在哪年,我竟也把这种理想的生活忘记了。
也许是刻意为之。随着年龄渐渐增长,会发现很多事情无法改变,会发现人的一生太过短暂,会发现人类不过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所以,有时也会劝慰自己,这样的生活确实太过理想太不现实,不如放弃吧。
也许是理性使然。即使实现也是退休之后的事了。那时,人生路已经快走到了尽头,即使真有那么一块地,又能够在那样的美好中幸福几年呢?
或许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自己选择慢慢遗忘,直到把它深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任时光的尘埃将它掩埋。
事实上,这样的纠结并非只在生活快节奏、工作累如狗的今天才有。早在一千一百多年前,小青年白居易也曾为此郁闷了许久。他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最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中隐》,白居易)
大隐即使想也没有条件,等级不够啊;小隐呢别说太过冷清,没有了工作光看风景肚子也会受不了。于是,拿着够生活的工资,悠闲过日子的中隐成了小白的最佳选择。
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尚且没有丢弃追求生活的梦想,我岂能轻易放弃。但我想法和白老师有些不一样。
相比中隐,我更愿意选择随遇而安。我相信无论走到哪儿,它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在都市有它冷漠的繁华,却有它温暖的包容;在乡村有它不便的冷清,却也有它浓浓的人情。况且,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美好,只是缺乏那颗愿意沉静下来去发现美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工作,却可以选择工作之外的闲暇。无论是饭后散步误入一条小巷,触摸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在雨后登高瞭望整座城市,感受自己的微小;或是把自己包裹在音乐里任眼前人流如织,感叹人生不过如此;抑或一杯开水配电影,看世间冷暖沧桑……很多方式都可以找到那份内心独有的宁静。
等寻觅到心中那块宁静之地,建一座房子。不必“面朝大海”,不必“劈柴、喂马”。只需要做做饭、洗洗衣,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读读书,聊聊天,散散步,远远足……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其实现在就有条件过这样的生活,只是我并不曾去了解,并不曾去尝试,并不曾去感受。直到昨天突然和朋友聊起了这个话题。我决定从今天起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个幸福的人”。
愿她已经找回初心,找回或许已被悄然放下的理想生活。毕竟,无论是否去坚持,无论是否去尝试,无论是否去改变,心存希望的生活远比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的生活更加平静,更加美好。
《与其自哀自怜,不如过好单身生活》你是否曾被长辈追问婚恋问题弄得心烦意乱?你是否还在坚持寻找那位踩着五彩祥云来迎娶你的齐天大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