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前半个故事好笑又魔幻,后半段趋向于现实又沉重,到后来又出现了魔幻元素。读了刘震云老师《一日三秋》这一部作品,我对他的喜爱程度超过了余华老师,虽然余华老师也很棒。
我比较喜欢看的一种小说是有众多伏笔,后续情节展开一旦在之前埋过伏笔,我会觉得很精妙。这个埋伏笔并不是什么易事,因为有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作者给自己埋坑,后续情节要把这一个个坑给填上。填不好,填得生硬,就是坑了自己,很容易导致烂尾,让我大失所望。但填得自然又巧妙,我便会拍案叫绝,连夸有才或神奇。
《一日三秋》就是这样一部神奇的小说,前言部分六叔的画呈现了整部小说中主要情节与画面,这些画面荒诞又没有逻辑。厉害的是作者能够把这些画面连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读起来非常流畅,毫不刻意,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先写的前言,还是先写的小说。
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是否从前言开始就虚构了,这个前言也挺神奇的。若六叔是作者现实中的朋友,那么这么有意思的画何不出个画集,我一定会捧场。可太迟了,六叔和画一起早已灰飞烟灭了。现实世界中,有那么有趣的画和人,不免让我充满好奇。不过,一般前言都是非虚构的,六叔那里陈长杰的老婆是喝农药死的,而小说中却是上吊。作者也在前言最后说,还是有一点出入的。不知是让前言显得真实而故意为之,还是前言本就是真实的,我不清楚。我主要就是读这个故事,偶觉得结构很有意思,浅尝辄止地探讨一下,不做深究。
作者的语言不算华丽,读起来很舒服,很幽默,说起事情来很清晰,喜欢用长段短句。小说故事性特别强,情节环环相扣,兼具魔幻现实与乡土气息。虽然人物很多,故事有些复杂,时间地理跨度极大,但并不难读,阅读门槛很低。作者怕读者读了前面忘了后面一直在重复,特别是后半段反复得特别明显。现代人大多不爱动脑子,遇到一点点阅读困难时,便不想再读,可这本书完全不会,作者能把复杂故事讲简单,简单故事背后能深挖的东西又很多。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学作品会崇尚留白,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附录中,把之前的悬念,全给补齐了,没有什么开放式结局可言。这样既好又不好,看个人喜好,想要留白的朋友第四部分就甭看了,填补所有空白这一做法让强迫症们皆大欢喜。
小说中提到陕西西安,我便想到贾平凹老师。读到明亮坐反车,跑铁轨,我又想到了铁凝老师的《哦,香雪》。总之,很多之前我理解不了的作品,融会贯通于长篇小说中,竟奇迹般地自洽了,我对它们的理解也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开始相映成趣了。
小说内容上以花二娘贯穿全文,她是延津人爱讲笑话的缘由。我想延津人读这个故事,会不会吓坏,临睡前,都得备一个笑话。花二娘看起来是一个杀人无数的恶鬼,不幽默,让你去喝胡辣汤。实则她不过就是一个背负大山,苦等一个已死之人三千年,不停找笑话的可怜人罢了。别的乞丐要饭,还是切实解决温饱实质问题的,花二娘这个乞丐,讨的却是笑话。而这个笑话也不是什么纯粹的笑话,只是把生活的荒诞当成了笑话,可荒诞还是荒诞啊,自嘲,苦涩,无奈,可叹……“一日三秋苦日多。”不知花二娘身上的人被治愈了吗?
延津人对于花二娘的态度是还没轮到自己的时候,心存侥幸,轮到身边人的时候,惊恐一会,然后过会儿,又会放松警惕。人对于世间很多东西,皆是如此。李延生明明有毛病,实际没毛病,只能去找老董。
“老董,你看都看不见这个世界,咋能看到大家看不到的东西呢?老董:正因为我看不见这个世界,我便能看到你们看不见的东西。这话也是胡说。但人遇到正经解不开的事,只能找胡说了。”
科学流行的今日,迷信依旧存在的缘由,怕皆是如此。妈妈去很远的地方给我算命,我还责怪她迷信,如今想想她只是担心我的前途。
樱桃被厉鬼欺负,为了五十个一句话笑话去武汉找陈长杰。亲人之间有了怨恨,有时候比仇人还狠呀。“奈何,奈何?”“咋办,咋办?”原来鬼还会附到照片上,突然看照片都觉得惊恐,怪不得家中有不知名的老照片,妈妈总说扔掉。
万事皆有因由。明亮把猪蹄店开得如火如荼一开始全靠马小萌在北京赚得十万块钱。猪蹄一开始也很脏,洗洗就干净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的一生做了一件错事,错事成了一辈子的污点,跑到哪里都跟着,人的劣根性啊。
后来大家年纪都一大把了,一切往事也都随风而散了,印象中就有香秀道歉不成上吊自杀。
“活到这个年龄了,想起过去许多糟心事,当时桩桩件件,都觉得事情挺大,挺不过去了,现在想想,都是扯淡。”
明亮和奶奶的故事,还有与狗孙二货的故事,都很感人。枣木的树心,硬得塞铁,重金想买回来的门匾……
“道理当然糊弄不了您,但道理可以糊弄许多人。在生活中,许多道理也是假的,可天天有人按真的说,时间长了就成真的了;大家明明知道这道理是假的,做事还得按照假的来,装得还像真的;您说可笑不可笑?还不如梦里真呢。”
您说可笑不可笑?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