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内向者优势》:你真的了解内向者吗?

对于内向者的表现,你想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害羞、还是敏感,还是有社交恐惧症等等。

在《内向者优势》这本书的第二章,主要给我们梳理了关于人们对内向者的误解。


3个问题:

1.害羞、精神分裂和敏感是内向者特有的表现吗?

2.对于内向者的几个误解有哪些?

3.为什么内向者让外向者不自在?

有人说,内向者最大的表现就是非常害羞,有时候还特敏感的。对于这类人,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分寸,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让他们产生精神分裂的倾向。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01.术语区分:害羞、精神分裂和敏感。

害羞、精神分类和敏感是经常与内向型性格混用在一起的。但事实上,这些表现并不是内向者的专属。外向者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

从定义上看,内向型性格是一种能够促使你的精神活动转向内在世界的有益的性格。

害羞则是一种社交焦虑,它的习得通常源自于学校环境、朋友相处与家庭经历。精神分烈则是 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人生活在痛苦的困境里。他们需要人际关系,又害怕与他人过多地交际。

至于敏感,这往往被称为一种特质。他们具有很高的感受力,直觉力和观察力,对事物细节的分辨能力比常人高很多。

由此看来,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可能出现上述的特征。

02  对于内向者的几个误区。

首先,对于内向者,我们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他们会比较孤僻或者腼腆。

但事实上,许多公众人物也是内向者,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孤僻或腼腆。

正如书中提到的一些节目主持人,他们也是内向者,但并没有呈现出人们常说的那种孤僻或腼腆的特质。

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内向者,比如林肯、爱迪生等等,想想他们的事迹,你自然对内向者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次,内向者背负的最常见的两项指控是:以自我为中心,拒绝社交。

与其说内向者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刚好相反。内向者专注自己的内心,内省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在世界和他人。

所谓的“以自我为中心”事实上恰恰提供给内向者一种了解他人所思所想,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对于内向者拒绝社交这一说辞,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内向者更加喜欢亲密感和心有灵犀。

当然,对于内向者而已,与他人交往需要极大的能量,内向者不太愿意为了社交而消耗太多能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向者不喜欢闲聊天,他们更倾向于言之有物的谈话。

最后一个误解,可能会认为内向者不善表达。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内向者不善表达的例子很多,但我们似乎只看到了表象。

当你仔细留意,你会发现,其实内向者不会为了说话而说话。当他们开口的时候,说出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

03 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最主要的差异。

由于内向者更倾向于将能量保留在内心,这使得人们感到难以了解,这也是让外向者会觉得内向者有点神秘。

最主要的差异体现在:内向者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一般人不同。外向者的思考和发言是同时进行的,但内向者却需要一定的时间思考,没法即兴发言。但只要他们深思熟虑之后的发言,往往又能够让外向者感到叹服。

这也是使得外向者对内向者既无奈,又感到特别不自在的地方。

看到这里,想必你对内向者的特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那么,作为内向者的你,是否有自信了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