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开智作家部落的直播稿和互动内容,感谢十三维的整理和编辑。
一、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
收割季节
麦浪和月光
—— 海子 《麦地》
(一)世界愈精确,作者来去愈自由
大多数人的写作练习之路都是从日记开始,每个寒暑假都少不了30篇日记的任务。我们就这么从小学写到高中,从100字写到300字再写到800字。想一想,小学时的我们都在日记中写了什么呢?拿我自己来说,为了完成作业,我像个拾荒者,反复扒拉老老实实在家呆着的时光,拣出还有回收利用价值的零碎一一记下。我写自己用麻将堆多米诺骨牌的过程,写起风时天空中的云,写雨滴落到地上分布不均,写自己喂猪吃西瓜皮。这些都是没有什么深度和意义的琐屑,但就是在观察和记录这些琐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学会了该如何准确描述事物。从客观具体的事物描写到抽象思维和情感的表达,我们在一步步升级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就像是画画,小孩一开始画下的人和景都是扁扁的,比例也会有所偏差。通过训练,才慢慢懂得观察前后景深、立体结构和光影。这样画作才一点点立体、丰满和细腻起来。
翁贝托•埃科每次动笔写小说前,都会花上几年时间去观察和积累:他观察东方森林里的修会总部遗址,观察半夜里的孚日广场和埃菲尔铁塔,观察南太平洋的海天、鱼群以及珊瑚的真正颜色。即使很多观察的内容最终不会在作品中呈现,但这些累积的数量庞大的真实细节就如隐于海下的冰山,仍是作品不可缺失的基座。
这就是埃科,为了让读者看到海面上耸立的冰块,他索性直接建造了一座完整冰山。这不仅能给读者极佳的体验,也能给作者信心。就像演电影,「如果两个角色必须谈论一个装满珠宝的盒子,就算那个盒子自始自终不曾打开,导演还是坚持盒子里面必须事先放入珠宝,否则演员演起来较不令人信服,换句话说,演员心中较无坚定信念」。当小说的世界搭建起来后,作者接下来要做的就只是记录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事。这个世界愈精确,作者来去就愈自由。
我相信,每一个善于写作的人,也都是善于观察的人。写作的人会观察风与星辰,观察春天早晨的温度,观察月下的僧门;会观察他人偷偷抹去的眼泪,也会观察自己内心的深渊和烟尘。写作的人会在观察中逐渐熟悉它们,最后再熟稔地将它们一一收割进自己的作品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题李凝幽居》
早晨是一只花鹿踩到我额上。—— 海子 《感动》
(二)25幅干草堆与4个月亮
追逐光影变化的莫奈曾画下25幅不同季节和时辰下的干草堆。常人眼中没有差异的干草堆在莫奈眼中却是变幻万千的,太阳每上升一寸,云朵每多一层,干草堆上流动的光影都会不同。人类的情感也如流动的光影那样,不只有黑白分明的悲伤、仇恨和快乐,还有很多混杂的、处于中间地带的情感。我想,这也正是人类与智能机器人的区别之一——情感与情感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数值界限,而是时刻流动交融在一起的。像是画家用不同颜色调和出的色彩,虽纯度降低但却更添美感。这些感觉套不上任何专有词,只有诗句才能精准表达。
画家捕捉美景,而作者的任务之一也是观察、发掘并用修辞技巧将这些时刻变化又稍纵即逝的感觉精准展现给读者。如写下「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的塞林格,写下「你是灵魂无法避免的回声」的纳博科夫,以及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每次看到写出我内心深处感受的细腻文章时,我总会大呼过瘾,像是长憋了一口气终于吁出,又像是挠到了之前一直没挠中的那块发痒皮肤。自己努力学习写作,也是希望有一天能挠到他人,甚至人类的痒痒。
同一个干草堆在不同季节和时辰下有不同的面貌,那么同一个事物在不同背景和心境下也会有不同感觉,以海子的月亮为例: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
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 海子《亚洲铜》
月亮也是古诗中
一座旧矿山
—— 海子 《哑脊背》
炊烟上下
月亮是掘井的白猿
月亮是惨笑的河流上的白猿
—— 海子 《月》
孤独的东方人第一次感到月光遍地
月亮如轻盈的野兽
踩入林中
—— 海子 《孤独的东方人》
这本《海子诗全集》我才看到三分之一,就遇见了四个月亮。跳舞的心脏、旧矿山、掘井的白猿和轻盈的野兽,海子笔下的每一个月亮,感觉都不同。「掘井的白猿」,这五个字让我看到了一束长长的,从天顶伸入井底的惨白月光。而看到「轻盈的野兽踩入林中」这句时,又觉得月光朦胧优雅,淡淡洒入森林。秦时明月汉时关,月照古人也照来者,照着他人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而月亮还是月亮,是时间洪流中稳稳立于夜空深处的船锚。月亮见证了所有,我们看着月亮,就是看着一切。月亮是作者的金矿。
二、清风追逐清风 星辰孕育星辰
除去天地自然、身边人事和自己,我们还应该好好观察大师们的作品。大师的作品就如同一个魂器,储藏着大师的灵魂碎片。与作品对话就是与大师对话,阳志平老师一直教我们要到时间源头中去,那还有什么比直接面对大师更源头的呢?因此我也愈发意识到了读经典的意义。
在读《海子诗全集》时,我被海子的这句「到南方去,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所触动,写下了一首诗:
《诗人没有办公桌》
诗人没有办公桌
只有一把破烂的铁锅
煮着海里的泥土
和被飞鸟叼向远方的生活
诗人没有办公桌
只有一捧盈盈的鲜火
烧着月亮的眼泪
和枯叶们深夜谈论的错过
抓一把星辰点燃深渊
炸出七朵旋转的烟
金色的疯狂,紫色的荡漾
照亮迷路的影子摇摇晃晃
走吧
去两极寻找消失的森林
去热带记录冰块的诞生
去战壕看望互相点烟的浪子
去天堂安慰失落的灵魂
走吧
活在当下的不是诗人
诗人从来不坐
诗人没有办公桌
这让我意识到,不仅读者会受到性感词句的吸引而愿意读下去,作者也会因性感词句而激发出更多灵感。清风追逐清风,星辰孕育星辰,多读、多观察大师的作品,写出好作品的几率也更大。埃科的三本小说最开始都只有一个核心意象,在充实核心意象前因后果的过程中,小说框架才逐渐成型。而诗歌正好是意象的集合,陌生化的性感语言也更容易让人感到新奇,擦出灵感的火花。此时脑中的图景说不定就成为了你未来作品的核心意象。如今散落的碎片,也许会是将来拼图的重要一块。
我喜欢
每天收一粒稻谷
在万字中走一的道路
—— 顾城 《万一》
从观察开始,一点点收割新的感觉,用卡片装好储存起来。待到粮仓渐满,下次再动笔时,就不用愁无米下锅了。
互动问答
Q1:平时是用什么方式积累素材的?
答:我看到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和文章段落,就都会记下来。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会记下来,这样就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卡片」。包括我之前在微博记录下来的话和故事,在我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从中找出来用。就像我现在写的这篇直播稿件,也都是之前积累的碎片组合起来的。
Q2:现在在看哪些小说?
答:现在阳老师和开智部落布置的那些书,都还没有看完,所以暂且不会看其他的书了。目前我在看的是特德·姜的科幻小说。如果你想有更好的输出,那么就可以找到喜欢的作者进行模仿写作。你可以找两三个,符合自己气质的作者,大量阅读沉浸在他的作品里面,然再去写就会写出这个作者的感觉了。这点我深有感受,有一段时间,我集中起来把三毛的一套书都看完了。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写出来东西都有点三毛的口吻。
Q3:目前写作遇到哪些问题?
答:目前写作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就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太够。像写科幻小说,我的科学素养就有些跟不上。所以现在补,这个是没有办法,必须得下功夫,如果你写历史、纪实小说,对历史却不了解,那也是写不出来的。只有你对领域有了深厚理解,写出来才能有足够有深度。不过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真正作家的写作,不是信息型文本,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在描写人性,就好像古希腊神话是在写英雄之旅,「银河英雄传说」这样的太空歌剧也是在写英雄之旅,变的是时代背景和人物,但始终不变的是故事中的人性,那些人类文明中始终存在和流传的优秀模因。
Q4:诗歌对写故事是很有帮助的吗?
答:对,我认为是有帮助的。比如阳老师曾经讲过「性感词句」的作用,这在诗歌中就大量存在。它能给故事带来很强的鲜活感和新颖的感觉,其实我这篇稿子就是就是用几个那个诗词中的诗句给串起来。另外就是锻炼「远距联想」的能力,这对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大有帮助。
阳老师之前也说过他写作的的秘籍,就是「古诗源」,此外还有安替的「圣经」(王佩老师在“好中文的样子”里强调是和合本圣经)。「古诗源」有大量中国古代文化的模因,这些都是可用沉淀到自主心智中去的。此外还有圣经体,我觉得圣经体也非常有力量,好多人都在模仿这个神秘大气有力量。比如,我从中学到一点是来的,就是尽量的用动作、动词进行描述,这样会动态感,和带一种推动、感染的力量,对场景的描摹也会更加形象一些。相反的,诸如郭敬明那样的小说,形容词堆砌就太浮夸,显得单薄了。
这里还可以引出一个问题,也是我学到的一点,就是写作的时候要尽量场景化,用具体是事物、人物和动作去构建场景。这点也能从诗歌中获得极大启迪,因为诗歌本身就是高度意象化的,在写故事中就可以利用这点,让故事发生的场景和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拓展阅读材料
1.《顾城的诗顾城的画》(顾城)
2.《海子诗全集》(海子)
3.《埃科谈文学》(翁贝托 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