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达定律: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永远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已经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 侯世达,美国认知科学教授
侯世达法则背后的逻辑
首先是因为事情的复杂度往往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也正如帕金森第一定律所言: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其次,人们无法预估未来发生的意外事件,而意外事件总是频频发生,打乱人们的原定计划。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流动的,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变动不居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再次,从时间取向(time perspective)这一心理学概念来看,时间管理是一种未来取向的做法,而一味强调时间管理,就会使人们处于未来取向的单极状态,而这种单极状态会使人们的生活失衡。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和健康的时间观念应该是过去取向、现在取向和未来取向的平衡,人们可以应生活情景的不同而适时转换与之相称的取向。比如在工作场景中采用未来取向,而下班回到家里,应该立即把工作内容抛诸脑后,采用享乐主义的现在型取向,尽情享受当下的闲适和放松。但是,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把工作和生活混淆起来,在生活和闲暇时也不忘工作,休息时也要想着明天要干什么、还有哪些事没做完,那么自然就会觉得非常疲惫。
最后,时间管理是帮助我们把握时间长度的技巧,却没有提示我们使用时间的“深度”。例如,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务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一边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从事某项爱好时,我们就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因此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计划谬论
根据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的理论,我们往往会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即使之前已经试过延迟完成类似的任务。这个往往是由一厢情愿和盲目乐观造成,基于一切完美进行的假设做出的估计。而现实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请现实点。
有趣的是,计划谬论只适用于估计自己任务,我们常常会高估其他人需要花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请很了解自己的人估计时间,再重新调整预计时间。
永恒的敌人
如果你没办法准确估计时间,高估总比低估好。稍微不那么乐观,稍微预留点变通时间。如果比计划完成得早,就可以用空出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一些小建议
有如下建议,来改善我们与时间的关系:首先,从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高度,审视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不必要的事件;其次,对保留下来的事件,大幅延长原先的估计时间,为未曾预料的事件复杂度和意外事件留出足够的空间;再次,明确工作和时间的界限,尤其不要把工作带入生活,把生活交给享乐主义现在取向;最后,增加主动式的闲暇时间,减少被动式休闲,重新设计自己的业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