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两件事。第一件事,前段时间去医院看病,回到家后发现忘了挂复诊的号了,于是找到了我的南京APP。找医院,科室,医生,输入身份证号,就诊日期,一切ok。突然蹦出个就诊卡密码,是个啥?身份证后六位?123456?都不对。又去了支付宝,官方公众号,都是一样的需要就诊卡密码。没办法,开车去医院吧。一上楼,看到一个阿姨在推广公众号,问:密码是多少啊。答:六个0,一试果然对。一句话的事,花了我半天时间。
第二件事。今天坐地铁,发现可以支付宝支付,于是打开支付宝二维码,扫码后提示错误。不甘心,到边上一看,需要切换到乘车码,扫了一下,还是错误。果然验证了一句话,万事开头难!时间关系,用实体公交卡进了站。过会忙完了以后,再次坐地铁。还是不甘心,问了值班的小姐姐,怎么扫码失败啊?啥也没说,要了我的手机开始一顿操作,最后让我确认添加地铁卡。这回没觉得自己笨,因为自始自终都没有人告诉我要添加地铁卡啊,本以为刷了乘车码就万事大吉了,原来我刚才扫的是公交卡,不是地铁卡啊。这谁要是扫成功了就是奇迹了!
吐槽完这两件事以后,我想说,整天抱怨没有用户的运营同学,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气到吐血啊。我也是呢,我还想打人呢!要打谁,你们知道吗?
先说说原因
我猜,参与测试医院公众号的那个同学,你一到这个项目组就有人告诉你,密码是六个0,于是经过了几百轮无懈可击的测试,产品顺利发布了。而参与支付宝地铁卡测试的同学,从进项目组第一天你就把地铁卡贴加到支付宝了吧。是不是都觉得很冤?然而没办法,我是这两个产品的终极用户,我在第一次使用这个产品时都失败了。
到底是谁的责任?
其实这个事情有很多个机会去避免。在产品发布之前,邀请小白用户进行测试肯定可以发现这个问题,但距离最终发布时间越长,这个需求丢失的可能性越大。在产品发布后,那位推广公众号的阿姨,还有地铁站售票的小姐姐,一定也不止一次听到过用户的抱怨,但他们都选择性忽略了这件事。又或者,他们确实帮(这个)用户解决问题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不是他们的职责。新用户迟迟不来,运营同学难道不着急吗?也许,是海量成功的用户掩盖了事实。也许,是对异常场景的无能为力,他们确实无法及时,无遗漏的捕捉到这些异常事件。说来说去,这个事情似乎和所有人都没有关系,又似乎和所有人都有点关系。
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可执行的机制
通过增加用户测试环节,可以发现用户接入的问题。通过用户访谈,可以知道用户抱怨什么,期望什么。通过建立用户反馈渠道,可以发现(积极的,不甘心的)那部分用户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激励机制,否则没有人愿意做这件事。然而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没有被提出来,更没有机会被解决,于是你的产品不知不觉就死了。
真正牛逼的机制,一定不依靠人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各个环节都可以建立一定的规则去规避这些问题。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只要是人执行的环节,都有可能有遗漏,误操作,执行不到位。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为之。其实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异常监测。当用户遇到困境时,一定是走到了异常处理逻辑里。在设计产品时,除了要包含正常场景,还要捕捉异常场景。当出现异常场景时,一方面给予用户积极的提示,安抚用户的情绪。另一方面,要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对于严重级别高的异常,比如支付失败,开通失败,应该立刻触发平台告警,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而对于异常级别比较低的场景,应该定期进行自动化的归类和分析。只要能发现了问题,解决问题都不是个事。
敲黑板
说白了,对于核心业务的监控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反馈机制一定是自动化的,这会规避人性的弱点,同时解决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