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涤尘
雨中寻梅
“梅花还用找吗,不都在梅园里吗?”
“是呀,这就是植物的悲哀,它不能避风雨,无论落雨天晴都在老地方,于是才有了踏雪寻梅的举动,也才有了今天的冒雨赏梅花。”
其实,冒着倾盆大雨去赏梅花,虽然有点怪异,自有一番忠诚!
不过画家的赏梅与作家诗人的赏梅有所不同,后者赏梅,只要带把雨伞,像许仙那样潇洒又大方的走一回。可画家却没有那么轻松,要背着画箱,提着画框、画架、画笔、水桶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前行,少说也有二三十斤,压得额头出汗,脸发黑,活脱脱一个加里森敢死队成员!……
“看来,当画家还真不容易啊!”
“那还用说。特别是当穷画家,没有书童仆人帮忙,直接累死你。不过这些苦,都是画家自己找的,所以也不觉得累,相反还很享受呢!”
就这样,他和他的影子对着话,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由于下雨,这个游人如织的偌大的梅园里没了人的踪迹,静得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其实,我觉得这样更符合梅性,因为它本来就是孤傲冷峻的,要的只是孤芳自赏!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呢?去除表面的喧哗,内心也是孤独寂寞的呀!
“那你是否说,这才是画梅的好天气?”
“可以这样理解,画家内在的气质,如果碰到适当的环境,就可以迸发出火花来!
”
一位艺术家只有内心真正的喜欢,才能塑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来!
“真喜欢和假喜欢是有天壤之别的,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是请金农先生来画梅花,也未必会画得好。当然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的,这里就打住了。”
说完,他打着雨伞,支起画架,用笔着力的在画布上纵横起来,梅花像雪又像火似柔而钢的个性,在画面上不断涌现,雨水只能使这种场景更富于诗意。
梅的形象在画面上展现的已不是单纯的轮廓,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灵魂,一种梦境,一种带有艺术家独特个性的语言。
这里借用宋代陆游先生的诗句作结束语吧。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曾涤尘20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