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步入大学最后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到找到一份大众认知内的“优质稳定工作”,一个问题会伴随整个漫长的毕业季,充满了多少恐慌和焦虑,问者有意关心,答者往往有捉襟见肘的急促
这个问题是:“快毕业了,你打算做什么工作”
2.
作为应届毕业生,我也会被反复问到
一次和同桌午餐后,她再次提起这个问题
这一次我没有着急地回答,先顺着同桌的话往下讲:
“我先按常人的思路做一个解答,毕业就出来工作,另外就是考研或出国,再沉淀一段时间,但最终指向是与社会接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殊途同归,我想这也是绝大部分人所理解的轨迹”
“是的,没错”
“但你要先思考,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是赚钱,有钱才能养活自己与家人”,同桌不假思索
“没错,这是一方面,但倘若我现在无理由给你一百万呢?你还会立刻去工作吗”
“额...”一秒停顿后,同桌回应,我想我会先去一些地方看看,
来自小城镇的同桌,还没有见过大海和丰雪覆盖城市的景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却碍于眼界和格局的贫瘠。
“旅行后,我还是会选择去工作的,因为我要养活自己呀”
“嗯,正常的思维”
2.
前几天在猫群有人分享了一个视频,视频中邀请了台湾的一些企业中高层,hr部门去看几封匿名的求职简历。当他们根据刻板定论和,简历中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出色的成绩,不是211 985,有些中学还没毕业,还存在大段时间没有出来工作的“职场空窗期”等等,这些被邀请评价简历的高层们表示“简历上这种人不会要”,纷纷给予了消极的回答
但当他们知道谜底分别是李安导演等“小时不佳,后起之秀成绩斐然"时,纷纷表示震惊,高层们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出来找工作时,也没有特别漂亮的简历数据,
筛选简历的领导反思能力也很强:“应该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和君集团合伙人赵大伟说:“决定一个人水平高低的因素,绝对不是年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等标签,而是背后的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与思考密度”
3,
“别绕开话题啦,你呢,你打算做什么工作”同桌追问
“我其实还没有想好”
“啊?...不会吧,你不一直都是计划目标明确,勇往直前的人吗,总之不管你做什么工作,我都觉得会成功,反正有钱任性嘿嘿,羡慕羡慕”
看着她满满的表情,我心底轻叹了一声,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像今天这么多资源的,哪有这么多的道理,都是血和泪。
4.
分享一下最近我脑海里想的三个最频繁的问题:
001如何让自己的单位时间变得更加值钱
002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卖出去很多次
003寻求更多靠谱的资源(最近想的比较多餐饮合作项目,计划相中3——5个中小企业的餐饮项目,采购和厨房如何不被坑,有什么渠道和资源?)
5.
“这世界的爱长阔高深,如果必须要证明自己够强、够好,才能赚取他的爱,以人的卑微绝对是不可能的。在他的眼中,最好的礼物就是你自己,你是他的杰作。他欣赏你,原原本本的你。他爱你,不是因为你配,而且他舍不得你轻看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
你很重要,毕业季,据我观察,产生的焦虑原因无非有二,一是预期和现实之间距离成为无法跨越的鸿沟;二是盲目以身边人为参照物。
找寻到自身的节奏。“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当你把关注点上放在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优秀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点,你会进步的很快。
一些对未来的畅想
6
如果可以给自己贴几个“标签”,我希望是:
终生学习者,连环创业者,天使投资人
自己能有个有一个”大本营“歇脚点,租一家有大落地窗的工作室,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推开窗能闻到微微的海腥味,房间的熏香四溢,宁静而悠远,我可以每天烹饪、阅读、写作、思考,如果可以,我会养一只小宠物,我这么没有耐性的人,养只坚韧地乌龟,寿命最好长到我挂掉他还没有挂掉的程度,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好慢”。
以我折腾的性格,想必不肯停下来的,我会收集四处学习的机票,拿着单反记录下细碎温馨的感动;
有一圈稳定的思维同频共振的三五好友,定期线下集聚,侃天说地。谈谈波浪理论的实践和金融危机,也说说村上跑步时的思维创作心流,讨论柴犬的可爱,以及摄影的新构图方法等等。
用心带一批批的学生和徒弟,关注一些年轻人的成长,与他们聊聊天,他们是怎么想的?与时俱进。不再心浮气躁地每篇必读,对于经典的书籍和学刊,专研式逐字逐句得研读,think different ,更重要的是,我要一一实践,那些要走的坑,要留的泪,我都要去体验。
我常常害怕辜负这美好的青春岁月,所以选择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苦累,所有的收获和感动,生气得跺脚,感动得落泪,唯有爱与信任不可辜负啊啊啊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