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十二月落幕》时,我刚刚结束考研,九月报名至十二月赴考,如一场大梦,梦里哭过笑过、奋斗过、煎熬过、崩溃过,梦醒,唯留感慨万千。新的一年,我立下“军令状”,决心再一次备战考研,一月之初,就以全新的姿态,开始了奋斗征程。
除了考研,我还有许多事想做。比起去年秋冬的枕戈待旦,我更想追求一种松弛感:工作之时,就高效专注地完成任务,深入学习技术状态,担好主管之职;工作之余,则以备考为主线,辅之以特长、娱乐,不为进度而焦虑,也不为偶尔偷懒而深切自责。更重要的是,处理好工作与备考的心理矛盾,将生活删繁就简,进一步丰盈内心。
一月,由于工作不忙,我的生活丰富了许多。我看了六部电影,参加过两场聚会、两次出游,听完了四十多节考研数学课,还写了两万字小文章。但不可否认的是,精力与自律性所限,依然有许多时间被虚度,许多事情卡在月底才完成。
1、学习是一种生活状态
遥想前两年,我几乎无法在家学习,总是沉溺于被窝的暖软、网络的新奇。因此,许多考试都是“临阵磨枪”,日常在办公室,周末在图书馆。经过去年考试的接连败北,以及考研“烈火”的熊熊燃烧,我终于能静下心,一回到家就坐在桌前看书学习了。
但一月后期,我开始时常偷懒,时而沦陷于电影,时而听课开小差,周末泡图书馆的时间少了许多,全靠上班“摸鱼”补齐进度。听课的KPI虽然完成,但后期远没有前期认真,少了独立做题与思考,因此听线代、概率时,就失去了听高数课时,那种醍醐灌顶的畅快。对此,我深刻检讨。
作为线上监督员,月初我结识了一位优秀小姐姐,知悉了她励志的小镇求学路,也敬佩于她的学习力与执行力。她说,寻求付费监督,是渴望在科研途中,得到陪伴与反馈,而我,也从她一张张“番茄”截图中,获得了自律的动力。我第一次感受到,监督是一场双向奔赴。
去年考前一周,我有过一场不愉快的“被监督”体验,对方全然不顾我的实际,以错题太多为由,开出了“数据线打手心400下”的罚单。我试图解释,彼时的我,如高二学生做高考题,错题在所难免,改错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可是对方刚愎自用,唯结果论,使我想起政治中“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举例,苦笑着终止了监督。
这件事,使我心态有些“受惊”,明明是“试水”,本该成败得失超然,我却陷入了焦虑与怀疑。幸运的,研友一直在鼓励我,听我的抱怨与碎念,安抚我的情绪。学习是孤独的,缺少陪伴与反馈,就容易懈怠甚至放弃。我很感谢我的研友,唯愿2024年也能一起走下去。
2、写作是一种灵感滋养
作为写作营助教,我策划了两场主题写文,一场新春征文,点评了十余篇学员文章。一位学员令我非常敬佩,70后农村妇女,一年写了150万字。尽管她文笔粗粝,几乎没有结构、技巧、立意,偶尔过于偏激,但素材超多,信手拈来。她每天写文三四千字,日更两个公众号,一个写故事,一个介绍野草药用,在多个平台开辟了自媒体航道。
她开店经营,一爿小店,就是一个故事集散地,如余秋雨笔下的信客,镌刻岁月,见证兴衰,将农村的人情世故,淋漓尽致地展现。
作为点评官,我没少“批判”过她的文章,起初甚至鄙夷这种文风。但遇到过“玻璃心”的学员,就愈发佩服大姐的韧性。她以超强输出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优势,狠狠打脸了外界的否定和质疑,阅读量十万加、单篇收入一千五,耀眼的成绩一一达成。
反观自己,去年写了不到三十万字,六万简书,七万投稿,十四万在自己的公众号。一向文笔精致的我,碎碎念都能写得很唯美,却又陷入了应试作文的怪圈——能得高分,却难得满分;能赢得不少夸赞,却常常缺少质朴的情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以公众号为例,整体重“集锦”轻原创,广度铺展开来,缺少了深度、力度,更少了温度。对诗词解读不够深入,选题不能击中痛点,文风不够“接地气”,阅读量过千的文章,还是蹭了热点。但客观来看,诗词领域本就阳春白雪,难满足广大受众的“八卦”需求,不可一味追求热度。
经过一年运营,“野果的诗书岁月”累计发文80篇,粉丝净增150,每日的阅读分享关注,都在稳步增长,我的“配得感”也逐步提高,可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新一年将以公众号为主战场,保持三四天一篇的输出节奏,这要求我提前规划、囤稿,“对标”同类型账号,从纪录片、史书传记中挖掘素材,如《河西走廊》《跟着课本去旅行》《史记》等。
至于简书,目标如旧:一年码字十万,获“优秀创作者徽章”。
3、娱乐是一种心情调剂
去年读了20本书,看了22部电影,很惭愧,书影评产出为零,“年度作家”当属阿耐,影视多为近几年高分国产。一月我观看了六部电影,对比网上良莠不齐的影评,萌生了学习专业文学评论的想法。
“自闭”如我,一月参加了一场数独圈聚会、一场写作圈聚会,解锁了人生第一顿“日料”,分享了经典书籍《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但我愈发不喜欢参加聚会,圈子人不熟,话无趣,会上躲角落里沉默寡言,会后稿子写得毫无感情。遥想去年春夏,参加过两场写作成长活动,积极投入,侃侃而谈,与如今的我判若两人。
不敢说“大音希声,大辩若讷”,不过是懂得了沉默,相比“合群”,相比功利,更倾向于各取所需,终归读懂了庄子那一声叹息,“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正如木心所言: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寻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后的返璞归真。
两场出游,则趣味颇多。元旦当天,我乘坐两路公交车环游了京城,从西六环到东五环,沿途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大寒时节,我与同事解锁了白河踏冰,河流清浅,冰层厚而晶莹,蜿蜒的裂痕,在冰面勾勒出“天然去雕饰”之美感。一行四人行走在冰面,山谷间清冷的风,拂我满怀冰雪,不禁赞叹起“玉壶冰心”之妙喻。跋山涉水,亦不乏野趣,《熊出没》中的场景一一闪过,竟有几分异曲同工。
二月逢春节,思归之心早已开始躁动。收假归来,继续努力工作,认真备考,笔耕不辍,迎接春生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