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七月流火,广西的六月,也毫不逊色,闷热,光照强烈。早上出门还是长袖长裤,到中午,就恨不得穿上背心裤衩了。
炎炎夏日里,最消暑的水果,我最喜欢西瓜了。一个西瓜一切为二,一半现吃,另一半冰在冰箱里,留到明天吃。冰凉爽口,特别的解暑。殊不知,西瓜本就是寒凉之物,再冰上一日,对于肠胃不好的我来说,无疑是场灾难。每次吃过冰西瓜,我都会拉肚子。只是,经受不住那清甜与冰爽,所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般纠结。
话说,儿时的我们吃西瓜,就没有这样的烦恼。
我的家乡,是苏州郊区的一个小镇,夏日出产最多的便是西瓜和香瓜,在整个苏州都是很有名的。只要是我们这个镇出的西瓜,价格,都比别的地方要贵一点。犹记得,那时的西瓜最好的有三个品种,24号,26号,以及苏蜜。香瓜则是青皮绿玉和伊丽莎白。
24号瓜,品种很小,犹如后来的早春红玉,个小,皮薄,瓜脆,香甜。抡起拳头,轻轻一打,瓜就裂开了。瓜肉鲜红,瓜籽黑亮,一股属于西瓜的清香,淡淡的,带着清甜,扑鼻而来。这样的小瓜,我一口气一个人能吃上两个。
26号和24号不同,26号是大瓜,特别的大,都要15斤以上的瓜,我记得有一年,邻居家里收到一个全村最大的瓜,有28斤之多。那时候,可没有什么膨大剂,完全是自然生长。26号瓜不仅大,而且,瓜瓤非常独特,是黄色的。那种柠檬色的黄,不深,不浅,恰到好处的黄色,看了,能让人生出丝丝的凉意来。
后来,又出了一个新品种,叫苏蜜。
苏蜜,顾名思义,如蜜一样甜。不过,苏蜜瓜,是个黑美人呢!她的全身都是深青色,没有一丝条纹,不像其他的瓜那样,有着翠绿的底色,墨绿的瓜纹。苏蜜,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绝对的清甜。而且,耐得旱,也耐得水,产量颇高。因此,有了苏蜜以后,24号,和26号逐渐就被淘汰了。
热浪滚滚的中午,知了在树梢聒噪,家里的大黄狗也趴在门口的树荫下,不断地伸着舌头。吃过午饭,奶奶在忙着收拾碗筷,我则昏昏欲睡、有气无力地躺在藤椅里,不想动。奶奶看我这样子,就知道我的吃瓜瘾又犯了。因为我身体较弱,所以,上午,是不准我吃西瓜的。家里每年都种西瓜,收那么一大堆西瓜,却不能让我畅快地吃,真的是令人郁闷的事情。只见她拖着胖胖的身躯,走到西瓜堆里,很娴熟地挑起一个瓜,在瓜肚上,用手指轻轻弹几下,然后,放到我脚边说:“丫头,把这个瓜放到井里去吧!”这个时候,奶奶肥胖的身躯,在我眼里是最美的,她对我说的话,也是如音乐般优美。原本有气无力的我,马上就来劲了,“噌”的从躺椅上跳起来,拿一个网线袋,装好西瓜,用一根麻绳,系住网线袋,慢慢放入井里。
等待的时光,仿佛总是特别的漫长。我总是忍不住要去把西瓜提起来看看。奶奶一边打瞌睡,一边注意着我的举动。听到我在井边,就知道我在干嘛了!她闭着眼睛轻喊:“还早呢,再等等!”我没法,只能把西瓜放进水里。要知道,奶奶是很严厉的,她的话,在我们家,绝对是权威。
终于,等到下午三点多,奶奶午睡也醒了。她才慢悠悠地起身,对躺在一边地我说:“好了,去拿起来吧!”她不说是拿西瓜,但是,不言自明,我自知道,是要去拿井里的西瓜了。
西瓜拿起来,一切为二。我们家吃西瓜,很少切片。一般都是切成两半,用勺子挖出来,均匀地装在小碗里,每人一碗。当中的心,肯定是留给我的。
西瓜的甜味,带着井水的凉意,让炎热的暑气将了不少。黑亮的瓜子,则被留出来,洗净,晒干,那是我们幼时的又一道美食。下雨天,磕一点自家炒的西瓜子,看看电视,聊聊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已经是一种不错的享受了。
只可惜,如今,水井都看不到了,冰镇的功能也已都被冰箱取代了。西瓜倒是还有,只是,基本上,西瓜里,已经没有了那黑亮的西瓜子。我们吃得,大都是没有瓜籽的无籽瓜。
吃井水里的西瓜,吃自家炒的西瓜子,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只能当做故事来听了!
以前,吃完西瓜,奶奶总舍不得扔西瓜皮,削干净了,还能做咸菜吃。一般的,图省力,就直接把里面的边皮削干净,放点盐腌一下,过几天拿出来,在大太阳底下暴晒,晒干了,几乎就能吃了。脆脆的,嫩嫩的。费事一点,则是把里外削干净,然后,切成细条,稍腌一下,到了晚间,拍点蒜,加入香油,和醋,就是一道爽口的凉菜:凉拌西瓜皮,清脆碧绿,酸甜爽口。
奶奶已经过世很多年了,但是,她的这个习惯留给了我。每次吃完瓜,我总是舍不得扔西瓜皮,想削,又没那时间与刀工,纠结无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