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五十三 当心灵观察它自身和它的活动力量时,它将感觉愉快,假如它想象它自身和它的活动力量愈为明晰,则它便愈为愉快。
小孩子做了一件“对”的事,会受到大人们的称赞,从而下次会继续这样做。为什么我们喜欢别人称赞?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会感觉快乐。不仅如此,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在尚无是非判断标准的幼儿身上表现格外明显,他们更容易通过父母的称赞而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于是,这件事从最初让父母快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
当一个人愈是想象着他被别人称赞,则他的愉快便愈为增进。因为一个人愈是想象着他被别人称赞,则他将愈觉得他能引起别人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伴随着他自己的观念作为原因。
相反,若是受人责备,则会感觉到“痛苦”。痛苦是来源于责备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能。无能的感觉是我们通过观察自己行为得来的。
当我们观察自己行为感到快乐时,我们就会加强这种快乐,不停重复快乐。因此我们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都会被我们反复提起,甚至我们会在朋友同事面前夸张自己的业绩。而这种吹嘘却令他人生厌。因为他人会借此观察到自己的无能,从而产生痛苦。
由此可见,人又是生性嫉妒的,换言之,人总是以同辈的无能而感到快乐,以同辈的才能而感到痛苦。
当一个人观赏着他自己所独有而为他人所无的东西时,则他由观赏自己所得的快乐将最大。所以奢侈品缘何受大众追捧,缘何许多人寻求标新立异,也能够明白所谓饥饿营销的本质了。
但有两种情况这种快乐会减弱,一种是我有变成了都有。如手机刚问世时,拿“大哥大”的人总是神气活现,普及以后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为拥有一部手机而感觉快乐了,同样的例子还有汽车、大学文凭、出国旅游等等。
另一种是认为德行与他完全不相同。我们不会去和马云比年收入,估计马云也不会因为年收入比我们高多少而感觉快乐。但公司同事哪怕年收入比我们高几千都会让我们嫉妒,哪怕流浪者比另一个流浪者多吃一个面包也会带来快乐。我们只嫉妒一个地位与自己相等,性质与相同的人。
结论:
1. 就心灵是主动的而言,在所有与心灵相关联的一切情绪中,没有一个情绪不是与快乐或欲望相关联的。
斯宾诺莎把情绪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当我们内部或外部有什么事情发生,而我们就是这事的正确原因,这样我们便称为主动,而我们只是这事的部分的原因,这样我们便称为被动。
前面说快乐的情绪必然会被重复,而痛苦的情绪必然会被阻碍。我们不会允许让自己痛苦的事重复发生。所以就心灵是主动的而言,没有痛苦的情绪会与它相关联,但唯有快乐和欲望的情绪,才能与它相关联。
就心灵是主动的而言,它必感觉愉快。所以从智慧的角度,我们也应多吸收正能量,多从正面思考,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2. 精神的力量(Seelenstrke)可分为意志力与仁爱力二种。
由情绪产生一切主动的行为,称作是精神的力量。
所谓意志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保持自己的存在的欲望而言。所谓仁爱力是指每个人基于理性的命令,努力以扶助他人,赢得他们对他的友谊的欲望而言。
我们在许多情形下,为外界的原因所扰攘,我们徘徊动摇,不知我们的前途与命运,有如海洋中的波浪,为相反的风力所动荡。上一篇列出了一些尤如不同风力般情绪的公式,然而实则情绪如排列组合,还有无限的名称和无限种感受。
在海浪中如何稳住自己的一颗心,从主动出发,斯宾诺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行为准则:凡一切行为,其目的只在为行为的当事者谋利益,便属于意志力,凡一切行为,其目的在于为他人谋利益,便属于仁爱力。
为了不使他人痛苦我们停止满足自己快乐的吹嘘便是仁爱;为了使自己免受被别人嫉妒的侵害而克制夸耀便是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