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来自于《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打造学习型组织真特么难。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持续做好五项修炼,每一项修炼都很难。
第一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我认为这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核心和基础,因为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的自我超越,学习型组织就是空中楼阁。身边能真正做到自我超越的人少之又少,最近刚看完《刻意学习》,作者Scalers算是一个,他持续写作1000天,以输出倒逼输入,不仅自己快速成长,而且成立了社群带动一群人快速成长。自我超越意味着要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让自己越来越厉害。
第二项修炼是“心智模式”,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些固有的思维和心智模式,以软件开发行业为例,下面是一些常见但不一定正确的假设或者思维模式:
- 写单元测试浪费时间
- 产品质量主要靠QA保证
- 团队应该按功能模块划分
- 程序员只要按照BA出的解决方案照做就行了
- 只有每个人做他/她最擅长/熟悉的事情,团队的效率才最高。
固有的想法和思维会阻碍我们学习和接受新事物,当新想法和我们固有的想法不一致时,我们会本能地进入防御模式,质疑或抵触新想法。心智模式修炼要求我们放下防御,暂悬评判,开放心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尝试不断挑战和我们固有的想法并验证新方法。看看敏捷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障碍就会知道要做到心智模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项修炼是“共同愿景”,其实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思考过什么是愿景,更别谈愿景是什么了,顾名思义,愿景就是愿望中的景象,它是非常具体和形象的,比如微信的愿景是“连接一切”,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象到微信的愿望不仅是连接人,它还要连接商业,连接企业,连接世界上一切可以连接的东西。最近,我们公司也开始讨论我们的愿景到底是什么,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大家正在努力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我心中的公司愿景是“通过使用我们的WMS、TMS和物流控制塔,使每家企业都能享受到物流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如果一个愿景能够被大家所认同,激励作用是非常大的,它能让大家主动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愿景的一部分。
第四项修炼是“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并共同实现目标的能力,一个学习型团队能让每个成员更迅速地成长。《第五项修炼》这本书里提到,团队学习要从“深度会谈”(dialogue)开始。
深度会谈是团队成员“悬挂”假设和成见而进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过程。希腊文中的dia-logos是指思想在一组人群里的自由流动和沟通,它使集体得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洞悉和领悟。
团队学习是生成式的学习,团队成员的思维碰撞能够生成新的内容和想法,对个人、团队和组织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深度会谈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比如有圆桌会议、世界咖啡屋、开放空间、私董会等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Google.
第五项修炼是“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我们把五项修炼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是整合其他修炼的修炼,这就是为什么系统思考是第五项修炼的原因。系统思考能不断提醒我们不要局部和片面地看待问题。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团队里有一位程序员提交了一段代码给QA测试之后,QA发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如果你是项目经理,你会不会责怪那个程序员?责怪他没有做过充分的测试?如果我们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我们就不会只盯着程序员,我们会更加关注程序员背后的系统,这个系统包含BA, QA, 项目经理,开发流程等各种事物以及他们直接的关系。我们会在系统层面思考更多的问题,比如BA在讲需求的时候有没有举一些例子让需求更容易理解?QA在做测试用例评审的时是否和程序员确认了验收条件?团队是不是给这个程序员分配了太多的任务,导致他没有时间做充分的测试?系统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出行为背后的系统结构,找到问题的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看完这五项修炼,你是否也有了和我相同的感触?打造学习型组织虽然特么难,但是一个组织尤其是一个有追求的组织不应该有些理想吗?万一实现了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组织的一员,我能做的就是从我做起,从自我超越这项修炼做起,从今天做起,像Scalers那样持续地行动,持续行动10天,持续行动100,持续行动1000天,努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