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孩子带入了“精神误区”
超市角落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站在“花生角”框子前。那花生角,还带着些许新鲜的泥土。只见老太太迅速剥开一个内有两粒花生仁得花生角,一粒送入孙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口中,然后,然后坦然地将花生壳重新扔回框子中。同样的镜头,一再重复。看打扮,老太太根本不像穷人,并且她已经挑了小半车货物。但是,这举动分明是一个买不起花生的穷苦人的举动!我们不禁突然心疼那个小女孩——这样的“身教”,怎能不把孩子带入“精神误区”!
一个小男孩,家境很好,每次跟奶奶去超市,他都不买“零嘴”吃,只是趁人不备,娴熟地拉开雪柜的门,飞快地拿出代售的雪糕,舔几口,再放回去。
我们都认为,孩子是母亲子宫的分娩物,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其实是“家庭子宫”和“社会子宫”的分娩物。社会学家认为:人是出生两次的动物,第一次出生取决于生物遗传,第二次出生取决于社会遗传;第一次出生使其具备了外在的长相,第二次出生使其具备了精神的长相。第一个人精神长相的美丑往往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成正相关。身为家长,身为成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孩子做榜样,在我们浑然不觉之中,孩子已经将我们身上的某一个特点不可思议地“移植”到了他们自己的身上,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将“移植优点”和“移植缺点”比对一下,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后者更令孩子驾轻就熟。
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产物,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先有大人“美丽”,后有孩子“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