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知识点滴(29)抬笑肌练习

唱歌都听过“抬笑肌能让声音更好听”的说法,可实际练习时,要么练半天声音没变化,要么越练嗓子越累。问题根源出在抬笑肌方式上,让不少人从一开始就踩了误区,白费力气还伤声带。

最容易踩的三类误区:

一、“皮笑肉不笑”的假抬笑肌

这类人抬笑肌,刻意拉扯嘴角两侧的皮肤,脸颊肌肉却没真正发力,表面看像微笑,实际口腔内部完全没打开。这样的抬笑肌毫无意义:没有肌肉支撑,声音无法获得充足共鸣,唱出来依然干涩扁平;长期刻意扯嘴角,还会让面部肌肉紧张,唱久了脸颊发酸,反而影响发声状态。

二、“苦笑式”抬笑肌

这类人虽然能让脸颊肌肉发力,但总带着紧绷感,像是勉强挤出的笑容,口腔上颚没被带动抬起,后咽腔也处于闭合状态。这种情况下,声音会被“卡”在喉咙里,既没穿透力,也没通透感,尤其是唱中高音时,会明显感觉吃力,只能靠挤嗓子拔高,时间长了很容易引发声带疲劳。

三、“夸张大笑式”抬笑肌

有人以为“抬笑肌就要用力笑”,于是直接张大嘴巴哈哈大笑,以为这样口腔打开得足够大。可实际上,过度夸张的笑容会让下巴不自觉用力前伸,后咽腔空间反而被压缩,还会导致咬字变形——比如唱“啊”“哦”等元音时,下巴紧绷着,根本没法自然吐字。更糟的是,这种方式会让声带承受额外压力,唱不了几句就会觉得嗓子干疼,完全违背了“抬笑肌护嗓”的初衷。

那到底该怎么正确抬笑肌?

其实关键就一个核心:抬笑肌要和吸气状态、自然情绪结合,而非刻意发力。真正有效的抬笑肌,是肌肉自然兴奋、口腔主动打开的状态,不需要刻意控制,却能让声音获得最佳共鸣。

怎么练习?分三步:

第一步,找到“情绪触发点”。

抬笑肌的核心是“自然兴奋”,而情绪是最好的催化剂。你可以回忆两个场景:一是突然看到惊喜事物时的反应,比如打开礼物盒发现心仪已久的东西,瞬间涌上的开心感会让你不自觉扬起嘴角,脸颊肌肉跟着向上提;二是看到好看的人或风景时的“惊艳感”,就像路上偶遇颜值很高的人,下意识“哇”一声惊叹时,嘴角会上扬,同时会不自觉吸气——这两种情绪带来的笑容,就是最自然的抬笑肌状态。

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这种“情绪式微笑”:先放松面部,然后在心里默念“好惊喜”“好漂亮”,让情绪带动嘴角上扬,感受脸颊肌肉向上发力的感觉。记住,重点是“情绪带动肌肉”,而非“肌肉模仿情绪”,一旦刻意控制,就会回到“皮笑肉不笑”的误区。

第二步,结合吸气练习“动态抬笑肌”。

光有情绪还不够,要把抬笑肌和发声前的吸气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保持放松站姿,双手自然下垂,先轻轻呼出一口气,然后想象“看到惊喜事物,想发出惊叹”——在扬起嘴角、抬笑肌的同时,用鼻子和嘴巴一起轻轻吸气,感受一股凉风顺着喉咙滑进胸腔。

这时可以摸一摸自己的脸颊:肌肉是向上提的,没有紧绷感;再感受口腔内部:上颚会跟着抬笑肌自然向上顶,后咽腔像被“撑开”一样,有明显的空间感。这种“抬笑肌+吸气”的联动,能让口腔在发声前就处于“打开且放松”的状态,为声音共鸣做好准备,比单纯抬笑肌效果好10倍。

第三步,在发声中巩固状态。

掌握了静态的抬笑肌吸气后,就要结合实际唱歌练习。可以从简单的元音开始,比如练“a”音:先按照第二步的方法,抬笑肌、吸气,感受凉风进喉咙的状态,然后保持这个肌肉状态,轻轻发出“a——”,注意全程保持嘴角上扬、上颚抬起,下巴完全放松,不要刻意用力。

刚开始练习,不用追求音量大,重点是找“肌肉记忆”——每次发声前,先做一次“情绪吸气抬笑肌”,再自然吐音。练熟后可以过渡到短句,比如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每句开头前都用同样的方法准备,慢慢你会发现:声音不再卡喉咙,反而能轻松“挂”在口腔上部,通透感和穿透力明显增强;唱高音时也不用挤嗓子,靠共鸣就能轻松上去,嗓子再也不会累。

其实,抬笑肌不是“单一动作”,而是“发声前的准备状态”——它需要情绪带动、吸气辅助,最终目的是让口腔打开、肌肉放松,为声音搭建好“共鸣通道”。之前踩过误区的朋友不用着急,从现在开始,每天花5分钟练“情绪式抬笑肌吸气”,不出一周就能找到感觉。

如果你身边也有唱歌时“抬笑肌没效果”的朋友,不妨把这个方法分享给他们,一起跳出误区,用正确的方式练出好听的声音。记住,唱歌的核心是“自然放松”,找对方法,比盲目努力更重要,掌握正确的抬笑肌技巧,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声音,也能这么通透、这么有魅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