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准备写这篇随笔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中午了。我是个絮絮叨叨的人,稍微有点感想就喜欢用文字记录一下,去年写了篇《所谓过年》,收到了票圈“稀稀拉拉”的好评,刚才吃着不知道是早饭还是午饭的饭,喝着烫手的露露,看着有了字幕的春晚,突然萌生了写点什么的小冲动。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春晚的印象是什么了,是赵丽蓉老奶奶的《如此包装》?是本山大叔的《红高粱模特队》?还是王菲那英的《相约九八》?记不清了,每年春节前夕,央视总会循环播放那些年春晚的经典作品,于是小小的我会很搞笑的背着一个小书包唱着“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我会听着华仔的《中国人》莫名涌上一种华夏儿女的自豪感,我会记得冯巩牛群,赵丽蓉巩汉林,蔡明郭达,赵本山范伟的经典组合;于是渐渐长大的我开始惊叹《千手观音》的唯美华丽,对着电视里的李敏镐唱着《情非得已》犯着小女生花痴,听着姚贝娜的《天耀中华》热血沸腾。
春晚,是每年陪伴除夕必备的背景声音,是一家人团圆桌前温情叙旧的话外音,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情怀。
也许是现在的我们看的晚会太多,也许是现在的生活太过多姿多彩,总之春晚依旧是那个春晚,情怀已不是曾经的情怀了。新闻联播依旧播报着春晚第n次彩排的进展,多少新秀挤破了头想要在春晚争得一席之位,旁观者的我们付之一笑“现在的春晚,一点意思也没有!”于是这个几乎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晚会似乎一年比一年落下神坛。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它的舞台在变换:灯光、舞台、舞美、分会场。你有没有注意过它也在尝试跳出固有格局:主持人、导演、混搭节目、迎合新的大众口味。你有没有注意过节目表现:打破固有搭配,紧跟网络潮流,增加科技元素。
这些改变你或许注意了并且嗤之以鼻,或许没注意觉的“哦听你一说果真如此”。总之,窗外不再会有爆竹烟花凌晨叨扰我看本山大叔,叨扰我的是群里谁谁谁发红包了快抢!
我一度希望直播春晚有字幕,这样我在听不清的时候还可以看着字幕乐呵乐呵,可是当我知道春晚那些意外发挥不可控时我才能感觉到每一个演员的艰辛不易。于是我在大年初一总会再度复习,看着字幕细细品味。每一次回顾,都觉得那些个字眼字斟句酌,那些个表情反复推敲,那些个歌舞背后的意义。
所以,你是好好看春晚了,还是好好玩手机了呢?你是好好陪家人了,还是回来聚会了呢?你是好好回来过年了,还是回来走形式了呢?
春晚是形式,是情怀,那么过年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