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医门学习第296期
黄某,女,71岁。门诊病历。
6月9日初诊:冠心病史20余年。诉每晚2时醒来感心中热,胸口汗出,其后难以入睡,疲乏,纳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既往于他处就诊,服用清热化痰之温胆汤以致腹泻。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机:气虚发热。
治法: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白参10g,黄芪30g,升麻5g,柴胡5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10g,茯苓15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栀子10g,淡豆豉10g,炙甘草10g,浮小麦10g,大枣10枚。7剂。
辨治思路详解:《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患者纳差,疲乏,食寒物则腹泻,脉沉细,提示中焦脾胃气弱,气虚则阴火内生,上熏于胸,故见胸中热,虚火蒸津外泄,故见胸汗。
其治之法当遵李东垣“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之法旨,故方以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加法半夏、夏枯草交通阴阳以安神,佐栀子、淡豆豉清胸中烦热,合甘麦大枣汤益阴养神。
6月16日二诊:疲乏、心中热好转,仍2时醒后而不能入睡,胸汗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白参10g,黄芪30g,升麻5g,柴胡5g,陈皮10g,白术10g,黄芩10g,茯苓15g,栀子10g,淡豆豉10g,浮小麦10g,麻黄根10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炙甘草10g。7剂。辨治思路详解:疲乏、心中热好转,益气升阳似乎有效,守前法再观,加黄芩增其清热之力,用浮小麦、麻黄根收敛止汗。
6月23日三诊:舌边溃疡,夜间2时醒而难入睡,心中烦热,胸汗,持续半小时收汗,胸中烦热自解。舌质干少津,苔薄黄,脉沉细。
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芍30g,炙甘草10g,夏枯草10g,酸枣仁20g,川芎10g,知母10g,茯神10g,生地黄15g。7剂。
辨治思路详解:两诊而效不佳,当重审病机。
从定时发病入手,1~3时为十二经气血贯注足厥阴肝经之时,舌干少津,脉沉细,提示阴亏,阴虚不能敛阳,肝主升,肝阳上升,致阳出于阴,故2时醒;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肝阴亏虚,虚火内生,循经上扰,故胸中热、口腔溃疡;阴虚火旺蒸津外泄故汗出。治以小柴胡汤调和肝胆经气,使阴阳调和;以酸枣仁汤加生地黄养肝阴、降虚火、安心神;佐夏枯草交通阴阳以安神。
6月30日四诊:心中热大减,稍有胸汗,上症明显好转,舌边溃疡愈合,寐可,大便日 3~4次,质可,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加淡豆豉10g,栀子10g。7剂。辨治思路详解:业已大效,药中病机,加栀子豉汤清上扰胸中之虚热。
10月因它病就诊,言服上方后病数月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