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举国高温喧腾。灼灼烈日之下,北半球无数的车辆、工业锅炉、生活炉灶、空调、冷柜等发热设备,加足马力散发着热量,助力太阳,让这个夏天变成一个热气腾腾的蒸笼。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一直在持续,作为气候变暖的始作俑者,人类尚无能力统一步调去改善和制止这个可怕的趋势,难以想象,若干年后,我们的夏天会变成什么样子?
酷暑难当,空调、西瓜固然不可或缺,然最解暑之物当属冰块,最凉爽怡人之地应为冰镇。
冰块不消多说,人们在炎炎夏日对冰块的期盼永恒且强烈,以下描述最为著名,虽已引用烂俗,无奈契合本文,暂且抛出: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童年的冰块没有那么魔幻,只是小贩售卖的冰糕而已。自行车后座绑上一个白色木箱子,走街串巷兜售。天越热,孩子们越盼望听到悠长的“”冰糕喽”的叫卖声。
拿着奶奶给的二分钱,急切地盯着那双手从小棉被中取出简易包装的长方冰棍,白气在冰上飘动,一股凉爽和甜味扑面而来。
小时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把冰糕放在暖和的被子里,不是更容易融化吗?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如今不禁莞尔。
冰镇在哪里呢?七八岁时进了城,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喜欢坐在父亲自行车后座上,逐个辨认沿途招牌上的字。印象最深的是,夏天,总是会在北御桥一带经过一个淡蓝色巨大的广告牌,上面画着雪花、企鹅、大雪压弯的松树枝、传统造型的玻璃饮料瓶,旁书两个醒目的美术大字:冰镇。
每次经过这个广告牌,脑海里总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和锥心的期望:冰镇在哪里?这么热的天,能去冰镇凉快一下,尝尝那瓶饮料该有多好!
上面讲的都是美好的体验。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有美好就有丑陋,而且丑陋的东西往往丑得那么无耻、嚣张、赤裸裸!
经常读我文章的朋友,可能注意到我的一个写作特点,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演绎电影、小说故事,二次创作,乐在其中。下面要讲的这个小故事,是我从书上得来,列位朋友请听我用自己的方式道来。
米国南方,佐治亚州,日落小镇,1930年代。小镇有位威尔逊医生,他的儿子名叫斯通,8岁。斯通从小对商业表现出浓厚兴趣,每逢小镇重大活动,总能看到斯通活跃在现场售卖商品,当然,这离不开威尔逊的信息和指点。
一个夏日的中午,小镇在热浪中昏昏欲睡。威尔逊医生偶然听患者提到下午要在小树林干件大事,和黑人有关的大事。
威尔逊马上将这个信息告诉了儿子,斯通立即准备了六箱某可乐和一箱冰块,提前来到小树林空地等待。他用木盆从河里取水,甚至还带着泥浆,然后把冰块和可乐放入盆中冰镇,等人聚多了,生意会相当火爆。
消息口口相传,很快,四十余辆汽车载着好事的白人陆续来到小树林空地集合,渐渐聚集了150余人,似乎在等待着派对的降临。
另一组白人,悄悄去了黑人马克西家。马克西是个勤劳的农民,种棉花的好手。白人们懒得除草,但马克西总是把棉花地、玉米地里的杂草锄得一干二净,因而他种地赚的钱比白人多,这让白人很不爽。镇上的居民觉得马克西是个很好的黑人,路上遇到白人总是脱帽致敬,除了干活就是和自己老婆厮守在一起,从来不管闲事,不说闲话,安分守己。他实在太好了,简直“”不配做个黑人”!
可是,某一天,小镇传闻,黑人马克西对着白人弗雷德的女儿说了一些什么,说了些什么?管他了,反正说了些什么。于是,那一组白人,拿着枪,就把马克西从家里赶出来,哪管他的老婆和三个女儿在后面哭天抢地?
来到小树林广场,用绑牲口的两挂铁链,将脖颈和双腿栓在一棵苏合欢树上,把劈材放在马克西脚下,倒上汽油。
斯通的冰镇可乐销售一空,小家伙正准备回家再扛两箱过来,突然传来马克西骇人的惨叫声,浓烟烈火烤炙着他,剧烈地挣扎后,马克西将死未死,在场的白人举起枪,一起向那烤焦的黑炭射去。只见那肉体秃噜着,随着每一声枪响晃动。最后,他们把尸体吊在树枝上,一哄而散。
小斯通回头望着这一切,要不是这黑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