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老祖宗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到今天依然是真理。
1、 电影梗概。
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尤其是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它一定能带给你无穷的教育启示。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九岁的伊夏是个快乐的小男孩。但是他却因为成绩不理想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这让他的父母恼火无比,眼看着天真的伊夏惹事生非,为父母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无奈之下,他的父母决定将他送到了寄宿制学校,至少可以做到眼不见心不烦。在严格的寄宿学校管理制度下,伊夏心理开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觉得父母是不要自己了,他过着悲惨的生活,不是在课堂上被斥责就是因没有伙伴而感觉孤立无依。他天真活泼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有丰富的想象了,他不再对周围的一切感兴趣了。
在这时,独立特行的美术老师尼克来到了他的身边。富有爱心的教育方法独特的尼克老师挖掘到了伊夏绘画的天分,并意识到伊夏的学习障碍源于他的读写障碍。尼克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让伊夏克服了读写障碍,并家访,让其父母更多地理解伊夏,认识到伊夏的闪光之处。
在特意为伊夏举行的绘画比赛中,伊夏独点鳌头,获得了最佳奖项。人人都看到了伊夏的天分,他开始成为一颗引人注目的耀眼的星星,天真活泼的天性又在他身上复苏了……
电影有一个光明的结局,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作为一名教师,心情却十分沉重。曾经有人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这是李家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一名老师,要用一种怎样的自觉意识,才可以做一名对学生成长没有伤害而有益处的老师呢?
我想这部电影至少可以带给我们这些方面的启示:
除了要活在明天那个一切都充满了竞争的残酷社会现实中之外,孩子也是活在当下的,他们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影片中当尼克老师告诉伊夏的爸爸,伊丰拥有画画的天分时,伊夏的爸爸不以为然地问:“画画有什么用?有利他与别人的竞争吗?”言上之意,画画根本就是没有用的才能。画画再好都没有用,比不上数学好,语文好,英语好。而伊夏的语数偏偏就不好。因为学习障碍,他总为交某些数字或笔画反着写。对于老师和辅导他功课的妈妈来说,这一点真是灾难呀。老师和妈妈都觉得为什么他怎么都学不会呢?而伊夏的脑袋里天天欢快跳舞的是各种形象,直观的形象,他拥有绘画的天赋,他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在尼克老师之前,没有谁认为他的这一特点是优点,父母希望他能像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哥哥一样,能步入正规,能少给大家惹麻烦。
伊夏的爸爸希望他明天步入社会拥有强大的竞争力,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可是,拥有健康的自信的今天与拥有快乐的明天是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如果今天已经糟糕透顶,怎么能奢望明天的幸福呢?今天才是可以很好把握的。
影片中伊夏在遇到尼克老师之前的悲惨生活,是由什么导致的呢?父母的教育观念?老师的唯分是图的评价标准?还是社会无形的戗害?学校与家庭肯定是难辞其咎的。
因为你的近视,或者因为乌云的暂时遮避,你不一定能看到每颗星星在闪光,就像你不一定能具有慧眼,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之处。普通人无法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之处也许无伤大雅,但是作为一名拥有孩子的家长以及以教育激励孩子为职业的老师就一定要用发现孩子潜能的慧眼。因为每一名老师只有发现了孩子的闪光之处,你才拥有独门法定激励孩子不断向前。
在武汉的一所军校,那些毕业后既将成为军官的人,他们之中曾有一个人这样讲述自己的故事:小时候我是一个调皮捣蛋鬼,上房揭瓦并不夸张。你们学过《周处》那一篇文章吧,周处是当地的三害之一,我嘛,毫不夸张地说,在上高中之前一直就是这样的角色。直到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改变了我。从那以后,我开始用心读书,高三毕业后考上了军校。
大家看着相貌堂堂的他,想不出几年前他还是一个狗都嫌的角色。“那么,你的语文老师用了什么法定让你脱胎换骨?”他笑笑而对大家的质疑,死活不再回答。或者他已不想回忆曾经的自己,或者他认为自己的转变经历只有一个人值得分享,那就是他高中的语文老师?
这个故事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因为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到了:老师是拥有魔力的人。只要用得好,这种魔力可以让一人浪子洗心革面;当然,相反的效果也是会产生的。
无疑,在集体中,伊夏是是一个另类的孩子。但是另类并不等于糟糕。几乎每一个班级里总有极少数另类的孩子。这类孩子之所以另类,多数是与他们在家庭里接受着不同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比如,多年以前我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班级里,大家都不喜欢她,刚刚接班时,我找不到任何原因。除了内务整理较差之外,除了性格内向之外,她与别的孩子没有两样。甚至她在某些方面还特别优秀。比如文静的她特别爱看书,因此在习作方面总是显得技高一筹,比很多同学都写得好,显得文采斐然。可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对她印象不好。
在一个集体里,她总是显得那么孤独,你就觉得她成天只是与书为伴。
我思考过很久:为什么她会显得那么孤独?为什么?仅仅因为她的文静?内务差?不完全是这样。后来我想:这与班级的灵魂人物——班主任老师有意无意的舆论导向是有关的。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有效的的距离都不会是最短的直线,
另类的伊夏并不糟糕,相反他很优秀,只要你像尼克老师那样换一个角度来欣赏他。在你我的班级里,往往也有一两个那么另类的孩子,相信他们也不糟糕,相反他们可能十分优秀,只是需要你我换一个角度来挖掘他们的优秀之处。
(四)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所有价值并不是赚取一个让人认可的分数。
在一般的老师眼里,尤其是在语数英老师的眼里,尤其是在毕业班老师的眼里,学生的存在有时就是一个分数,一个分数段。我们用分数衡量着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某一门功课的表现,并不是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一名学生,真正了解他的需求。多数老师并不喜欢伊夏,因为他意味着一个糟糕的学业分数,意味着费力不讨好。
但是对于伊夏来说,他的生命却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就可以衡量出价值的。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占着主导地位,六年级的学生有升学的压力自不必言,不是一年级的学生在“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的重重压力之下,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学习的沉重。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这当然也是中国老师的悲哀,这更是中国学生的悲哀!悲哉我中国少年!
举四班的例子: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位相当负责的老师。在带那一届学生时,我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任何比赛,能拿第一就不要第二;学生学业,不管学生基础如何,只要有愿望,就一定有希望,以别人成倍的付出来换取和别人差不多的成绩。我以为自己是成功的。可是,当这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回校探望老师时,他们记得最多的是什么,是老师的严厉与斥责。他们对小学没有更多美好的回忆。对于那些虚名——那些奖项,那些提升的一点点成绩,他们真的不是那么在他们更在乎小学时光是否过得美好,是否得到了老师足够的尊重!
那些才是最重的。
学生很快就长大成人了,在不经意间,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教育在他们身上产生了怎样的效果。那时,你考虑得更多的可能不是分数。
当然电影是浪漫主义的,在生活中,没有完美的老师。很难有谁可以像尼克那样做到近乎完美,但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可以趋于完美的路上日臻完美,或以此作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