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传播,是通过非正式沟通的渠道进行的。首先明确概念。非正式沟通是指在组织正式信息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当正式沟通渠道不畅通时,非正式沟通就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的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准确性比较低,有时候会对正式沟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典型方式:
1、集群连锁(cluster-chain)。即在沟通过程中,可能有几个中心人物,由他转告若干人,而且有某种程度的弹性。
2、密语连锁(gos—sipchain)。由一人告知所有其他人,犹如其独家新闻。
3、随机连锁(probabilitychain)。即碰到什么人就转告什么人,并无一定中心人物或选择性.
4、单线连锁。就是由一人转告另一人,他也只再转告一个人,这种情况最为少见.。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暗示(suggestion)用间接的方法诱使人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其特点在于暗示实施者不需说理论证,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暗示接受者则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地接受。对暗示机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V. M. 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是每个人固有的现象,属于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
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无意识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可以借助言语的形式,可以由人或情景施授,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
社会感染,是指社会情绪的传递过程,具体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和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动。其特征是自发性、无强迫性、无意识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以相互转变,在群体内会产生循环感染,从而引起更强烈的情绪爆发。影响社会感染的主要因素有:个体背景的相似性、个体的心理状态。对社会有积极作用,如能教育他人,能调整个体的心理状态,使社会得以整合。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因受感染而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
再次复习上述概念,不禁想起了我们身边谣言四起的日子。前几年,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谁谁谁两口子怎么样了,谁谁和领导怎么样了等等各种版本的谣言。因为这些内容属于个人生活内容甚至是隐私,与工作没有太大关联,所以从正式渠道不可能去得到明确解释(并不是所有的传言都是谣言),导致事情越传越多越传越离谱。这期间有从众心理的原因,也有暗示、模仿等成分。但再次体会当时的感受,是因为传言中的人和事都是大家熟悉甚至自以为了解的,对事情的关注程度高,使得很多人不但不会保持沉默,还主动刻意去打听、询问“知情人”。而“知情人”传播的内容很多是没有经过证实的(有些内容除非当事人,别人也无从证实),结果给大家制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事情就越来越离谱了。
想起老师说的:单从社会心理学的从众角度来分析,原因就有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等,而影响从众的因素也与群体、个体人格、情境的明确性,以及性别、智力等有关。但,如果一言以蔽之,可以认为传播谣言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对于所接受的信息缺乏批判能力。可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道德高度,不批判简直比要了某些人的命还难,“宁为鸣生,不为默死。”大概就是许多人的人生信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