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对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情感发展、完善人格都有很好的帮助。对孩子而言,他需要感受到:暂时的失去一部分东西或行使权,能获得双份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的感受足以抵消失去时的不悦。分享自己的东西在成人看来是很自然的举动,可对宝宝来说可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其实和其他品质一样,“乐于分享”需要外界良性刺激才能发展并巩固。
为什么宝宝不愿意分享?
孩子抗拒分享,甚至以争吵哭闹拒绝分享,不能全怪孩子,这和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与内在心理特点有关
一定有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孩子1岁的时候还是个人见人爱、“大方”的小可爱,很乐意把东西和别人分享,可是怎么长到2、3岁突然就变“小气”了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从幼儿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讲,1岁以内的小宝宝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我的”的概念,所以能很“大方”地把东西给别人。等宝宝成长到了两岁的时候,家长发现宝宝需要沟通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宝宝脑子里就出现了“我的”这个观念,并一厢情愿地认为凡是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让很多家长觉得这时候的孩子有些蛮横难缠,常见到宝宝把“我的!我的!”挂在嘴边。而且,2~3岁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当前状态”的观念,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把东西分给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这让宝宝觉得非常难受。无论是“一会儿就还给他”还是“之后再给他买新的”,这种当前失去的状态让宝宝感觉非常难受!宝宝就开始有了“护食”的意识!就像成人明知道朋友借走的车会归还,但是心里依然会感觉不安一样。好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认识到除了自己还有别人的存在,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想到别人,但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千万不可以强迫孩子,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2、与外在环境有关
在全家人都对宝宝百依百顺环境里成长的宝宝,客观上“自我中心”感会更加的强烈。宝宝在对他人的感受上不够敏感,在事情上通常会更多地去考虑自己的意愿、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表现为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共享。环境的变化也会让宝宝不愿意分享,比如与同伴不熟悉。孩子是需要安全感的,当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人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比如:初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让宝宝把自己赖以依靠的贴身之物拿出来与别人分享,是任何一个孩子都无法接受的,在孩子心里,别人是在剥夺他唯一的依靠,对他的内心是极大的冲击。
如何引导宝宝分享
即便孩子存在争抢、小气的行为,只要家长合理地引导他,孩子就能培养出为他人着想、谦让的品质。家长要抓住3~6岁的时机,帮助孩子建立“分享”的意识:
尊重宝宝的权利
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地把孩子的东西拿给其他小朋友玩,孩子的所有权不被尊重,当然会不高兴,并且之后遇到需要“分享”的时刻,第一反应是先去保护自己的物品。孩子是有权去支配自己的物品的,比如孩子的玩具,很多家长觉得是自己买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家长有权随意支配。其实在孩子心里,玩具已经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而不是公共物品,也不是爸爸妈妈的,所以选择与他人一起玩,还是自己玩,孩子是有绝对的支配权的。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孩子,通常都有多次被强迫分享的经历,孩子觉得自己经常被“抢夺”,就变得强势起来,自己去保护自己的所有权,去争夺支配权,才表现出“小气”的状态。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之前,一定要先和孩子商量,征得孩子的同意:“先借给萱萱玩一会儿好吗?她一会儿就还给你。”通常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觉得你的决定也是他的决定,孩子通常都会表现得大方、友好。当小朋友将孩子的玩具归还之后,家长可以去强化孩子的意识,刻意地告诉孩子:“看,他把玩具送回来了,玩具是你的,我们只是借给小朋友玩一会儿。”这样可以让孩子理解到:一是小朋友和他一样喜欢玩自己的玩具,二是属于他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这里。
让孩子体会分享的乐趣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把玩具分给小朋友,他会很高兴,会感谢你,你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以后就多一个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啦。”、“如果你喜欢小朋友的玩具,可是他不肯借给你,你是不是也不开心呢?”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是有爱心、有同情心、与人友好的表现,他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友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给分享行为贴上好的标签,让孩子想成为那样正向的人。家长可以偶尔让孩子尝尝“得不到”的滋味:当他想要你手中的玩具时,家长可以拒绝孩子,坚决说“不”。当孩子被拒绝而不高兴的时候,家长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你有权拒绝他人,别人也可以拒绝你,如果大家乐于与对方分享,就可以把一份快乐变成两份,一起快乐地玩耍。
让孩子尝到分配的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让“分享”的理念渗透进孩子的心里。比如,爸爸妈妈买了孩子爱吃的零食,在他面前表现出自己也很想吃的样子。问问他,是一个人吃呢,还是大家都有份?试着让孩子认同:大家一起吃,每个人都很开心。家长把零食的分配权交给孩子,由他掌管“分配大权”,请他先分给爷爷奶奶,再给爸爸妈妈。很多时候,家长爱护孩子,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一口都不吃,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都堆在他的面前,这样会让孩子理所应当地认为:只要是我喜欢的,都是我自己的。当孩子产生主动分享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奖励,一句认同,一个拥抱,都可以让孩子感到被认可,让他明白正向行为的积极作用。另外,一些协作性的游戏也可以培养孩子“分享”的意识,让孩子和同伴合作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和小伙伴一起玩拼图、搭积木等。平时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有关分享的故事,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