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晚上逛黄河灯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据说可以消灾避难掉百病。今年逛灯时,我突然想起了2001年元宵节逛灯时的一件事。
那时候,小肉肉才七个多月。老公还在电视台工作。我们也还住在岀租房里。就连黄河灯也在县城边上,没有搬到现在的地方。黄河灯在哪个地方也只搭过一年,当年就被拔地而起的大楼所占领。
那时是这个县城间隔了许多年后重新搭黄河灯,也是我们这对外乡小夫妻第一次逛黄河灯。所以入乡隨俗,赶着红火兴冲冲地冲着传说去了。
怀抱七个月大的肉肉,在冬日寒冷喧闹的夜晚出门去逛灯。现在想想也觉得诧异,怎么可能在寒冬的晚上带那么小的孩子出门去冻两个多小时。要知道十年前的冬天比现在要冷的多。羽绒服还不太流行。当时好像我们也没能力购买。记得我穿着一件结婚后买得黄棉衣,大概160多块钱买的,还觉得挻贵。丈夫也穿了一件棉衣。这两件衣服早在几年前就送人了,估计早不在人家的衣柜里了。
那时候没车,俩人轮流抱着孩子,往五里地外的黄河灯处走。因为还没亮化又地处城郊,整个路程是那样漫长而遥远。走在漆黑的大街上,能看见单位或家户门上悬挂的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摆。从说话声中依稀可辨往来行人的身影。不时有鞭炮在空中炸响,伴着一星点腥红消失在无边的黑暗里。那时候街很黑,灯笼很红。县城像一座暗夜下的雕塑蛰伏在哪里,充满了鬼魅的气息和沉沉的力量。不似现在的夜晚鎏金溢彩,金树银花,楼宇轮廓,七彩霓虹,鲜红的中国节,喜庆的红灯笼,装点城市的大街小巷。白色的光柱似一根魔棒在夜色中飞舞,指到哪里,哪里就熠熠生辉。一条条大街炫目的像光之遂道。夜色难明赤线天,火树银花不夜城。整个城市斑斓缤纷的像一块水晶。
赶到黄河灯时,两人已精疲力竭。站在入口的地方,准备稍时休息,错过人流涌入的高峰后再行进入。搭黄河灯的地方是一块郊外的农田。除了这里影影绰绰的灯光和密集嘈杂的人声外,放眼望去四周只有寥廓几户人家和远处的青山隐隐。面对即将到来的考验。我们出门时的好心情,早让空中不时炸响的爆竹炸飞了,剩下只好随波逐流。在我们心里斗争时,丈夫的呼机响了,让他到单位。没办法,他说:“你等我,我去去就回”。说完把我扔在荒郊野外走了。一个人抱着孩子站在入口处看九曲黄河灯里穿行的人们。我在想进还是不进,等还是回。思考再三心想,不就是再多走几里路呗!都到门口了,我不能看黄河灯而不入。再说因为有了怀里的孩子,我就变得迷信起来,希望逛黄河灯真能让她无病无恙,健康成长。在这种母性思想的驱使下我一头扎了进去。扎进去才意识到这是一块农田,土质松软,深一脚,浅一脚,摩擦和阻力加大,在上面行走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力量。这时我已无退路,半途而废也不是我的个性,没办法,只能咬紧牙关顺着人群,毫无方向的向前漂泊。开始我抱着孩子还能对付。没多久,我就开始胳膊发酸。因为冬天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衣,还裹着厚厚的绒毯,比平时粗大沉重了许多。我脚步变慢,变换姿势包孩子。横着、竖着,又不能背,来回捣腾。尽管,胳膊己酸麻到发抖,我也必须紧紧抱住小肉肉,避免一走神,掉到地上。走了好久,我身上汗浸浸的。吹过一阵风,身上立马惊季起来,直打哆嗦。
望着前路,不知要多久才能到出口。心下茫然,完全没了逛灯的轻松。周围喧闹的人声也已听不见了,粗重的喘息将呼出的白气瞬间吹散。在我实在不能坚持的情况下,只好蹲在狭窄的灯廊拐角处,缓解一下胳膊的酸困。如此,歇过几回后,终于看到了出口。我没有半路放弃,战胜了自已。怀里的小肉肉不知什么时候已沉沉睡去。她不可能知道黄河灯的意趣,更不会理解我当时的感受。这个难熬的元宵节她也不会记得。
以后的生活中,我也多次遇到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的困难。我都克服了,感谢生活,让我学会了坚持。
我把那-年的经历讲给他们父女俩听,完全没有印象,像听天书-样,只有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