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Rework》在kindle里躺了很久,也有不少人推荐过。在出差途中正好读完了,刚读的前二十分钟就拍案叫好,太多平时不经思考的惯性想法被颠覆,值得推翻重来。
01 去除复杂的表面,本质往往是简单的。
比如工作狂。
“他们没有力挽狂澜,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真正的英雄早已想出办法、搞定一切,然后回家了。”
工作中其实不需要这样的工作狂,但有的时候哪怕是不受老板和职场结果影响的高度自驱的人,也往往会被自己的工作狂状态所欺骗,到底要的是耗费时间的自我感动还是高效的工作结果?我质问自己,因为我经常就容易陷入这样一种工作狂的状态。戒除工作狂的状态,可以先自我设定目标,然后选择目前能力范围内的最快路径,如果还是不能按时完成,那么提升能力,使其匹配上所需时间,而不要忙碌的自我感动。
“当遇到困难时,人们的本能反应都是加大投入:增加人手、延长时间、加大投资,这一切做法只是使问题变得越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削减。”
往往险境时,是进行复盘和自我审视的最好机会,去筛选出事业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和真正有价值的环节。比如团队一段时间流失地厉害,不是拼命地补人,而是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阶段性流失?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如何改善?不然只大量今人也于事无补,因为出水口没有堵上,进水也是徒劳。
“在商业领域,太多人纠结于工具的好坏、软件技巧、规模大小、舒适的办公环境、豪华的家具以及其他浮华的东西,而不去关注真正的要点。真正的要点就是怎样赢得客户、如何赢利。”
去除掉浮于表面的虚像,把业务模式考虑清楚才是盈利的不二法门。之前在换办公室的时候也诸多考虑,其实是因为自己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比较在乎这些,后来想明白了,把核心的业务模式、员工培训、公司文化弄好了,其他的都是plus,不要本末倒置。
02 不要有太多想法,just do it。
“永远不会有正当其时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要么年纪太轻,要么太老,要么太忙,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你总是为找不到完美的时刻而困扰,那么,完美的时机永远不会出现。”
我们经常会把现在不是完美时机而当成犹豫不去行动的借口,不去做,时机再好都和我们没关系呀。所谓完美时机,都是create出来的,而不是从天而降。
职场中经常听到的口头禅有“我考虑一下再决定”,当你推迟决定时,事情就会堆积起来,最后被落到被遗忘、被草草处理的下场。不如直接换成:我们来做个决定直接开始吧。有的时候,好事也会被自己的犹豫拖没。“事业不是建立在“回头再说”之上,而是建立在“搞定”之上的。”
以前,我还经常有一个毛病,纠结细节而导致整体行动拖慢。但是,“建筑师们从来不会过早去操心浴室要铺什么样的瓷砖、厨房要安什么牌子的洗碗机,这都是在平面图确定了以后才需要考虑的事。他们深知这些细节应该放到以后去考虑。”先把重点的基础打牢,再去操心其他的事情。完成比完美重要。
03 关于创业
“创业并不只是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那么简单。你必须心怀信念,要有主心骨,要了解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而奋斗,并且要让世人明白你的信念。 坚定的信念能为你赢得超级粉丝,他们会唯你马首是瞻,会舍身保护你,他们充满激情的口碑传播将胜过世上的一切广告。”
“坚守某种信念并不仅仅是把它写下来。不但要相信它,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这段特别有感触是因为自己的创业状态从2017下半年的一开始是先从mindset上告诉自己进入状态,自己觉得有点新鲜和兴奋,然后自己是靠语言传播给周边的人,到2018下半年才开始慢慢进入状态,发现创业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最好的感染方式。
“无法通往盈利之路的事业不能称为事业,只是嗜好。 所以,创业之初不要有任何依赖思想。相反,要创立真正的事业。真正的事业永远与现实的问题息息相关,比如说账单和员工薪水。真正的事业从创始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求你去操心如何盈利的问题”。
这个也是创业最深刻的体验,虽然目前做的business是自己做了近10年的职业,但是创业者的出发点和当时自己做职业经理人是totally different的。比如现金流的问题,你就会发现在和客户谈合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账期,其他的其实都可以稍微妥协。在选择员工时,成熟员工和potential员工也要有比例和度(撇除文化方面的因素),因为有可能potential的员工永远potential,没有实际产出,那么就是无谓的现金流损失。我又需要重新去review当前业务状态下所需的人员特质和招聘流程如何通过流程减少失误。
“强大的主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得解雇某些人,他们会诋毁你,说你傲慢、冷漠。没办法,这就是人生,有人喜欢你,就会有人憎恨你。如果你的说法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心烦意乱,只能说明你的推广力度可能不够。(也可能代表你比较无趣。)”
创业了之后,更加需要有个强大的心脏,不那么去care别人的喜好,更加考验自己的公私分明程度,我认为是职业化的要求。我也从来不认为职场就不能交朋友,如果公司打造的是职业化的氛围,那么大家就可以进会议室只谈工作,午饭时间等随意沟通聊天,没有阶层。当然,我觉得对管理者要求更高,你对员工的个人性格和生活方式的喜好不能带入工作评价中。
除了上面三个自己总结的学到的三个basic rules以外,我觉得还有两点是自己学到的可以马上用的:
第一,关于会议。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假设安排一场长达1小时的会议,有10人参加,则实际上这是一场花费了10小时的会议,而不是1小时。你是在用10小时的生产力来换这1小时的会议。而且,如果算上放下工作、走到会议室开会、然后又走回办公室重新开始工作的这个过程中的思维转换时间,实际上会议的成本是15小时。 用10小时或15小时的生产力来换1小时的会议,这到底值不值?有时候可能是值得的,但是代价未免过高。单从成本角度来分析,这种规模的会议很快就会成为负债,而不是资产。想想你实际浪费的时间,再扪心自问这场会议到底值不值吧。 ”
如果必须聚在一起讨论些事情,可以有以下方法:
1、 放一个闹钟,当闹钟响起时,会议结束,散会。
2、 与会人员尽量精简。
3、 议程尽量明晰。
4、 从明确的问题开始讨论。
5、 不要去会议室,就在出现问题的地点开会,直面现实,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建议。
6、 以明确的解决方案结束会议,并安排好由谁负责实施。
第二,关于团队进展和激励。每隔两周宣布一个新成果,既能鼓足团队干劲,也能让客户有所惦记。 现在问问自己:“我们在两周内能做点什么?”然后就去做吧。做出来就拿给人们去使用、去尝试、去把玩……随便怎样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