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什么赛珍珠能断言日本必败”的提问出发的一次分析工具建模旅程
缘起
我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长期与文字、判断、表达结构打交道的人。
读到赛珍珠在1938年写下并发表了《日本必败》的文章时,当即心里一动——不是因为她说得多么震撼,而是想追问:她怎么作出的判断?她靠的是什么?
这个判断,是怎样被构建、被表达的?她的“心智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查出处,AI说找不到赛珍珠有标题为《Japan Must Lose》的文章。交叉求证,原来“日本必败”是《Who Lives, Wins!》——“谁活下来,谁就胜利”在中文语境的意译。多方资讯都映证,她确实表达了“日本必败”的判断。
为什么她能做到?这念头驱使我做了一连串的查证、推想、构思、测试。
当一个女人表达判断时,她要穿越多少结构、多少风险、多少代价?
我也想着,对赛珍珠的判断与表达进行的分析,可以帮助我的女儿,获得哪些借鉴——此念一起,竟开启了一次建模之旅。
“赛珍珠为什么能在抗战初起时就断言‘日本必败’?”
不得不感慨这个问题的历史份量。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它不只是关于一个表达者的立场,更牵涉她当时的生活处境、知识结构、时事判断、文化位置,甚至语体选择。我想弄明白的,不仅是她的态度何以生成,更在于她做出判断、建立表达的机制。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亲历了中国乡村社会,所以理解日本无法真正殖民中国”,而是还要追问:“应该更关心她的表达逻辑,还是她所处秩序对她的塑造?”我意识到,这不再是一个关于史实的问答,而是一次关于表达判断结构的认知探索。
从一个人,到一组人
我很快意识到,单独分析赛珍珠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对照人群”。就借助AI列出一些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跨文化表达者。于是,斯诺、韩素音、芮恩施、奈斯比特……浮现了出来。
不要用“她们支持谁”“写了什么”这类浅层指标,而是用我此前构建的 ABSP 坐标来分析。
横轴是主观化程度,可描述表达中自我情绪与判断的介入强度;
纵轴是秩序化程度,可描述是否在制度规则结构中进行或挑战。
每个轴设有21个刻度,从 -5 到 +5,每0.5为一级,每一级都有明确定义。是我早前定义的,经过多次语义调整、结构打磨。是用得很顺手的一个分析工具。
在坐标中将赛珍珠落点为+4.5(主观溢出) / +0.5(秩序敏感) 后,发现——她不是情绪的控诉者,而是一个懂得在结构中表达判断的高主观性发声者。她的表达具有高度的“判断性”特质——清晰、有力、承担后果、在制度可用区间内构建发声通道。
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对赛珍珠的理解途径,这也是一种人格结构坐标。
转折点:我为什么要建一种“判断表达人格模型”
当时,我内心真正的好奇其实不是历史,而是: 这些能在混乱处境中“表达判断”的女性,她们的表达行为是不是有某种结构性规律?
她们如何构建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判断回路?
她们的语言里有没有某种不属于情绪、也不属于风格的“伦理决策模式”?
人选范围被我不断扩大:从5位到10位、从20位到30位。把来自不同国别、语言、政治背景的女性表达者,扩展到30位之后,能不能发现一种跨文化× 跨语言 × 跨制度的表达型人格结构谱系?
这时候AI强大的对标检索就很管用了。很快,准确地把我问题的“深层结构”递了回来。
于是,不仅完成了如何描述这些人说了什么,而且对她们是如何说的,以及为何能够说出判断——进行了模型化。
接着,展开了这个模型生成过程。完成了从模型构成到使用说明的全套文本。
三十人落点实验:从单点到系统地图
我选定的模型初步生成的主轴目标:构建“女性判断性表达者 × ABSP定位 × 表达人格类型 × 判断策略”四重系统。
选取了三组人物:
美中系女性表达者:包括赛珍珠、韩素音、张纯如……从文化夹层与国际话语中发声;
欧陆系女性表达者:包括阿伦特、波伏娃、法拉奇……来自极权、战争、启蒙传统中;
非欧系表达者:包括玛雅·安吉罗、阿伦达蒂·洛伊、马拉拉……以诗、行动、教育为表达通道。
人选全部为女性。因为我知道,在判断与表达之间,女性付出的成本远高于男性。她们每一个发声,几乎都要先回答:“你凭什么说话?”
我需要看到的是:她们为什么能说话,怎么说话,说了之后能否留下。
将她们一一定位到ABSP 坐标系中,并对每个人生成了结构化描述。
从第三人起,我就知道这个实验不会失败。她们的表达姿态开始在坐标中聚集、分化、迁移、重构——这不仅是表格上的数据分布,更是人格的能量图谱。
她们在坐标中发声,而我在一旁听懂了她们
逐步完成了三组人物的落点与结构分析,每组十人。每一个人都在坐标上占据独特的位置,但更震撼的是,我看到了一种表达人格的共同结构浮现了出来。
这不是情绪浓度的简单排序,也不是政治态度的右左划分,而是一个真正有张力的现象:
她们每一个人都不是“随机地在表达”,而是在一种内外交织的判断结构中,精密地选择了如何表达。
有人像玛雅·安吉罗那样,靠诗与节奏表达复仇——主观爆表,秩序极低;有人像赛珍珠那样,懂得如何在制度允许的结构缝隙中植入深刻判断——主观饱满,秩序有界;也有人像贾拉尼、奈兰那样,将判断嵌入法律或学术格式中,实现“专业包裹判断”;甚至有人像伊娃·布劳恩,她的“沉默”也成了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完全被结构规训的压抑人格轨迹。
表达,不再只是“说了什么”或“怎么说”,而是“为什么能说”与“如何存在地说”。
而一开始用来解释表达姿态的ABSP 模型,也因此被重新赋能:这已不仅是一种坐标分析工具,而且是一种人格结构观测仪。
结构浮现:女性判断性表达人格模型诞生。
将这些规律建模。不是因为“知道”,而是因为“看见”。
汇总30人在坐标中的聚集趋势,发现绝大多数女性表达者都集中在:
主观化高度正向:她们无法、也不愿压抑自己对真相、苦难、历史或制度的判断;
秩序化高度分化:有的人合作者(如贾拉尼、阿伦特),有的人挑战者(如张纯如),也有边缘游走者(如林立、宋祖德)。
据此划分出了五种核心表达人格结构类型:
高压情绪型——表达如火山
结构嵌入型——制度内表达判断
协商游移型——结构边缘表达控制
文体托意型——借文学/诗意表达立场
沉默表达型——表达被压制或以行动完成
这就是我最终想要的:
不是“谁说得最好”,而是“哪些人,在哪些处境下,以什么人格结构,成功表达了判断。”
于是又再验证这套模型具备的三重用途:
可被学术调用:它必须能用来分析真实人物的表达结构;
可被教学使用:它必须能成为一种结构型教学引导工具;
可被写作启发:它必须能辅助非虚构或人物创作中表达风格建构。
再为这五型人格提炼出了典型特征、常见路径、表达张力曲线,甚至将其与具体人物匹配。这不是一份报告,而是一套可以借以穿越表达人格心智的地图。
模型,是一种写给未来的表达方式
最终导出了全部三十人的坐标结构落点、文本摘要、模型文档与可视化坐标图。然后将它们一一挂接进我的项目体系,放入模型注册系统,用于未来在更多历史人物、表达行为、现实课题、社会分析中的应用。
但这不是结束。
我发现这个模型并不是一种“知识终点”,而是写作与思考的起点。它像一副光谱,提示我每一个正在表达的人,其实都在构造一个人格的轨迹。而表达判断的姿态,本质上也是在写下自己能存在的方式。
于是我又开始新一轮重新理解“表达”这个词。
它远不止于话语的堆积、态度的外露、风格的彰显。
它是这样一件事:在不平等、不确定、不稳定、不自由的结构中,一个人仍然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说:我判断过了。
而我建模做的,不过是,用一个结构,把她们留下的判断,再讲一次。
建模之旅——送给女儿的一份心智礼物
我得承认,最初的动机其实比结构更柔软。
被赛珍珠当年发表《日本必败》的文章触动,我想查证出处,想理解语境,试图用AI 去调动史料,但查不到。
也正因为这份“查不到”的失落,意外开启了这一次查证 → 追问 → 推理 → 测试 → 建模的过程。
模型建出来了,结构清晰,试用结果也挺好。但更让我高兴的是——这个过程里,心里一直想着我的女儿。
父亲的爱,不能继续以“呵护”的方式去占据女儿的生命空间,那是在阻断她自我判断、自我建构的发展与成长。力所能及时,应该尝试助力女儿心智世界的结构搭建。不是替她做选择,而是帮助她拥有并且持续提升判断力。
这次分析的三十位女性,来自不同的国度、语言、制度、文化,她们共通的特征,是:面对复杂人生、权力、规训、冲突,她们都“说”了;而说的方式,就是她们心智与人格的呈现方式。
我希望我能帮助女儿体会:表达,不只是说出声音,更是辨明自己。
愿女儿身体健康,心智清明,灵魂明亮。
愿女儿在任何人生节点,都能感受、能思考、能表达。
希望,这个模型,能为女儿的判断力与表达力大厦,添一块砖。
就把今天的这一次建模,当作送给女儿的一份心智礼物。
(模型文本见另文 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