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寨寨犹在,不见当年黄土青瓦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梦澜第132期“游”专题活动!

我是一名搭上80后末班车的农村娃,小时候做梦都想离开的地方,如今成了我逃离喧嚣的避风港。


桑田巨变,那些没有来得及留下印记的角落,已经在时光的淘洗中隐去了痕迹。


总想着写点什么,让那些出现过的、存在过的都能有个明亮的身份。可是提笔,总觉笔墨太浅,写不出故乡的侠骨柔情。信纸太薄,载不动故乡的敦厚宽容。



偌大一个国,弹丸一个村。村里一个我,默默看着这本《大村小国》,寻找属于自己的灵感。


《大村小国》里,详细记载了从民国年间到现代社会的乡村发展、演变。就像一名深沉的老者,娓娓道来这些年的所见所闻。


作者史鹏钊,就出生在西北乡村,一个叫史家河的村庄里。他用自己朴实的文字,把一个村庄从烟火兴盛到荒无人烟的历程,完整清晰的呈现出来。


读来余音不绝,作为一个同样出生农村的我来说,很多事情有着切身体会。虽不是同一个地方的故事,却有着一种相同感触。


就像国家一级作家周明说的:“我们的历史,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堆积起来的,我们的生生不息,也是靠着着一块块富庶或者贫瘠的土地来延续的。”



历史的烙印深刻,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域,却有着共通的时间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深体会,那种想抓又抓不住、想留也留不住的东西。学者们把它叫做时代,我把它叫做经历。


我们同处一个时代背景下,经历不一样,但生命的历程大同小异。就如同那即将归于尘土的史家河。


历经风霜,用它贫瘠的土地,努力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也许是它累了,也许是它的使命即将结束了,它无怨无悔,悄无声息的退出了。


一个村子的变迁,必须以消失为代么?城镇化进程下,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高,可是当尘埃落地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些怀念从前呢?我想是因为这个过程中,注定有些人不会再有故乡了。



故乡给了我们什么,家还是土地?不,故乡给我们的文明得以生存的土壤,即代代相传的文明。


小时候,我们跟着父辈在田地里认识各种野花野草,它们都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


春天耕种时,田埂上会生出一种野花,茎秆很细,柳叶眉一样的叶子,交叉生长。顶端开一朵艳丽的小花,指甲盖的一半大小,红紫色的花朵虽小,却很夺目,就像一朵缩小版的桃花。大人们叫它一点红,小时候觉得这名字普通。现在想来,才知大人们的才情不输文人墨客。


长大后我们的孩子看着绿化带里的植物,却叫不上名字,笼统地称为风景树。它们被修剪得整整齐齐,视觉效果好了,但失去了草木该有的柔和。


我们很喜欢回家乡小住,见证着黄土垒成的院墙倒下,欣赏着一间赛着一间美观的楼房。心中不免感慨万千。


学生时代回家,我总是带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来审视我的家乡。我就觉得我多装了几滴墨水,很快就能脱离农村了。


大学毕业以后,我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选择去城里闯荡。因为我不想别人说,读那么多书,还是没走出农村。



刚工作的那几年,我经常会带着胜利者的姿态来扫视我的家乡。因为我肤浅的认为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现在,我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踩踏在乡间的小路上。我想我轻一点,就不会惊醒那些沉睡的记忆。它们一旦醒来,会让我后悔那些来不及感恩的事物。


突然想起那些年,虽然经历着农活的艰辛,走过泥泞的土地,内心却充满了希望。后来,走进了城市,实现了梦想,却陷入了心灵深处的空虚。人就这什么矛盾的动物,总在远去的岁月里找慰藉。


我想村庄的意义,大概就在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会在某个时期,成长为一个人的精神质地。就像小时候,它用艰苦和泥泞磨练我的意志,看似想将我赶走,实则助我成长。


最后,它用桑田巨变的现实教会我活在当下,惜取现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