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过本人对于王维《鸟鸣涧》一诗的特解后,这一首同样是王维的《山居秋暝》便更易理解了,因为这一首较之在禅境意趣上浅显不少,主要是它只写境界未示功夫的缘故。先引出王维这首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群芳歇,王孙自可留。
而在解释这首诗之前,请允许本人先引用一段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里老子对孔子说的的一段话,以互印解(这里之所以引老子之言,主因玄理与禅理本来是相通的。虽然此两段老子所言并非玄境,但却是入道入禅的前奏,而此点正是王维诗中所提及的,故我说彼此可互印解)。孔子当年到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如何向孔子传授周礼的《史记》中未说,而载老子把孔子教训了一顿,告诫他要“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里的“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四个词基本上能对应王维诗中间四句的所指。下面进入正题。
王维这首《山居秋暝》写晚秋空山的雨后境象,其间处处洋溢出的清新脱俗、诗情画意、静谧安逸的时空氛围,令在喧嚣市井中苟活的人们所神往……仅作此解是常人所能领会到的意趣境界。但王维毕竟是王维,其“诗佛”的深度鲜有人识,更妙的是,这种深意往往藏于极平常极直观的景象之中而毫不露痕迹。虽然仅就这一首诗而言,王维只是在于借四对景象示意了四层异俗品质,但做为入禅得道所必须的身心修为的两关——即事障与理障,是绕不开的。故也很重要。这首诗开首两句是虚实同步,即以雨后晚秋之山之实景,引出“空”的虚静,暗示出自已“可留”的对象。但自性是有层次的,于是王维由高到低一 一写出:首先“明月松间照”一句讲见道的境界。“明月”喻道境(但并不一定是真道境,只是见道了而已),“松”喻道之常性。王维在这里是想说,一个见道之人,若能不自以为见(即有如松之平常之性),便是真见道了。此句喻人生之最高境——即禅境。若失去常性而自以为见自视高明,便无异于老子上述所言的“淫志”(即非一之志)。再看下一句,“清泉石上流”,境界低了一层。
“清泉”喻高雅风流,“石”喻朴实无华王维此句是想说,一个人高雅而不失朴实,虽有名境不忘本心,是真名士。反之因“态色”而失态忘真,是虚伪之徒。下两句,“竹喧归浣女”言情欲,虽有男女之情而不失其节(王维以“竹”喻之);“莲动下渔舟”言利欲虽有物利(王维以“渔”喻之)而不住不沾(王维以“莲”喻之)。此两句前者可与上述老子之“多欲“相指,后者与其“骄气”(即对于物利的攀缘心态)相指。最后两句,”随意群芳歇王孙自可留”。这看似不难解,然其中藏有玄意。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正解“群芳”一词。若以实指上写诸境,原是秋景何以“芳”(即春景)称,所以王维在此其实是虚喻——说白了他是正话反说,是以“群芳”喻俗众之名利之欲。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随其意,我心自明。
拉杂一说,可留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