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烦恼和质疑。
质疑谁呢?质疑老天。
如果上帝有邮箱,估计早被我们的信挤爆掉——
为什么工作不如人意,领到手的薪水还不如别人的零头?
为什么生活如此不堪,困难与挫折就如一座座永远都翻越不完的高山?
为什么感情如此熬人,我爱的人不爱我,爱我的人我不爱?
为什么我不是官二代有老爹罩着,不是富二代出生就锦衣玉食可以酒池肉林放浪形骸?
为什么我的公婆视我为眼中钉,而我的那个TA又不理解我甚至站在我的对立面?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乖巧听话成绩优异,而我的孩子却叛逆反常考试总是倒数第一?
……
为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呢?
2
有个美国心理学家在电视台做过一个实验,叫作“透视你的心”。
实验是这样的。
分别邀请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工程师、一位小学教师上台,从不同的抽屉里抽选属于上台观众的“心灵秘语”。
结果不可思议:
家庭主妇看完嚎啕大哭,直言心灵导师看到了她的内心,洞察她这些年来的辛酸心路;
工程师看完信顿时惊呼:我的上帝,这简直太神了!我心中最隐密的事情,从未告诉任何人,可是你知道;
小学教师看完信大叫这不可能,无法理解!说心理学家如果不是上帝本尊,那就是魔鬼现身。
有见及此,台下观众惊疑不定,纷纷举手要求上台。但无论谁上来,那只小木箱中,必有一封能说中来人“心灵秘语”的信,看到信的人不是失声尖叫,就是失态大哭。
这位心灵导师,似乎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心事——且在见到这些人之前,他就已经把每个人的心事写好封存在抽屉里。
心理学家是神灵,是先知?
当然,并不是。
聪明如你或许已经猜到了,信的内容是一样的:
你不是没有考虑过摆脱眼下的一切,但你狠不下心来。善良已经成为你的软肋,让你屡遭欺骗。你知道这对你来说太不公道,只是为了你的至亲所爱,你选择了隐忍。但你的心,越来越失望。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你的大度与包容,视为软弱可欺,就连你自己都把握不准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任何伤害,都是你无法接受的。委屈与无奈,你已经默默承受至今。
我想,如果不是已有心理上的预设,你也会被这一封信打动。
这位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情绪与情感。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心一笑,然后感觉心上的重担忽然轻省了许多?
原来,当你面对烦恼,生出抱怨,发出质问的时候,空中早已回荡着同样的声音——它们已如B站的弹幕一样密密麻麻,层层叠叠。
你的不安与愤怒,烦恼与忧愁,在这些弹幕里早已被淹没得无影无踪。即使是上帝,也未必能“拨云见日”,看到你的自怨自怜,继而安慰你的小情绪。
因为,你并不是唯一的那一个啊!
正如张杰《我们都一样》里唱的那样:
你知道我的梦/你知道我的痛/你知道我们感受都相同……
是不是很值得安慰?
其实,生活哪有100%的称心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也没有那么多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这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谁告诉你只发生在你的身上?
你以为你是谁?!
3
总是发出抱怨的人,其实绝大多数的生活并非就沦落到了六月飞霜,惨绝人寰,不过是没有足够大的格局与心胸去包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已。
有一句谚语,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困难挫折就如烙饼,是否会成为烦恼,就看你心里的锅够不够大,足以盛下它们。
就如同一个大人看到一个小孩子因为丢失了一个玩具而哭泣,大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一个玩具吗,多大的事,没了就没了。
相较于孩童,大人的思想与格局大了,自然就觉得丢了一个玩具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孩童不懂。
而很多大人在生活面前却退化成丢失了玩具的孩童。为了与一人的关系处不好而着急上火,为了家里的孩子不听话而寝食不安,为了感情不顺而寻死觅活,就是因为其心胸,其心量,其格局,还不足以大到能包容一些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世间小事。
要知道,如果你的心胸与格局足够大,所有的透顶烦恼都会变得不值一提。
就如经历过生死劫难的人,自然就会看淡一切名闻利养,因为在生死面前,所有的事都不是个事。
4
心量与格局,是可以通过学习与训练扩大的。
1)增加学识,提高技能,攀登更高的平台。让自己处于上升的阶梯,自然就能越来越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境;
2)拿出勇气,跳出舒适区。能力范围大了,见识广了,眼界开阔了,自然格局就大了;
3)不要只关注细节,学会从大处着眼。如此一来,眼中的大事自然变小,小事自然化了。这样不但能减少烦恼,而且能让你思路开阔,更快地找到解决办法;
4)学会换位思考以至多方位思考。思想维度增加,看问题自然更客观,更立体,更全面;
而值得高兴的是,格局就像人的胃,一旦被撑大了,就不会缩回去。正如催眠大师马修•史维所言:你的格局一旦被放大之后,再也回不到你原来的大小。
所以,好好学,好好修。
共勉。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