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翟天临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更是引发公众对娱乐圈学历的大规模质疑。
说实话,我是喜欢翟天临的。这个痞痞的、透露出些微狂傲的青年男演员。也许,在不久之后这个事件会被新一轮的信息洪流淹没。但这个事件背后显现的许多问题可能需要社会的更长周期的整体思考。
翟天临还未参加某档综艺之前,已经出演多部影视作品的他并未被广泛熟知,高学历还未成为他的标签。随着综艺的走红,自身条件优越的他成功成为又一个爆红的优质男偶像,厚积薄发、高学历、低调,这些演艺圈少见的字眼自然成为他的定位,被团队营销成众所周知的头衔。
标签有错吗?没有。在某些角度上看,标签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社会属性。某某公司的职员、张家媳妇、瑜伽达人…这些都是贴在我们身上的应该被称为标签的东西。在社会属性中,商品化是社会效率与细化的必然体现。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的标签化,以适应于多种身份的需求,适应不同群体的区分,更加明确的介绍与展示自己。
那为什么平常的标签会造成如此宏大的社会舆论?为什么有很多人急着想摘掉自己身份的记号,而另一些却疯狂的想要贴上?
也许因为这些标签不再单纯的表达个人特质,而是成为某些组织或个人的炒作手段和宣传途径。利用这些标签群体的价值或影响力来代替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借助这些标签来掩饰自己从中赚取关注和利益,是现代多媒体和营销的常用手段。但普通的个人标签的价值和影响被放大后所引起的集体崇拜一旦破灭就将是更大规模的谴责和潮水般的难以收拾的信任崩塌。
所以,如何在个人价值与群体标签中找到取舍,不跟风、不制造噱头、不刻意放大、客观公正的处理报道是媒体人的操守,正确的看待社会现象和理智的发表言论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个事件的发酵反应出教育在现今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作为曾经自己写过论文也在网上帮人写过论文的人,对这个现象并不陌生。不要说在学历并没有那么重要的娱乐圈,即使在其他行业,只要有考试有竞争的地方,这种现象就不是唯一,而是隐形的普遍。
当那一纸证书成为一种普遍的衡量工具,而可量化的属性就让它成为相当重要的评判标准。这个能够打开我们未来生活的钥匙又怎么会不重要?读书十几载又怎么会不急切的想要得到?一旦发现体质的漏洞与问题,蛀虫又怎么能够不产生?囫囵吞枣与急功利切所带来的就是教育的龋齿。
这个在现实中无可避免的问题碰撞上媒体娱乐的发酵与放大,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病毒似的传递下去。无法拥有别人人生的我们,总想参与到他人的生活,而言论又是最低成本的途径。
毕竟在人类社会中,极少人是看客心,更没有人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