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距离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小米,这个曾经以“山寨机终结者”身份崛起的品牌,如今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波澜。
小米su7一经上市,订单量就爆表,达到了惊人的9万辆,这可是其他车企一年销量的量级!而与此同时,美国财长耶伦访华前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过剩产能”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打乱全球价格,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一边是小米su7的供不应求,一边是美国对中国电动车产能的指责,这背后的故事,你我都得好好琢磨琢磨。
首先,小米为什么能成功?回望2010年代之前,中国市场上的外国品牌手机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手机几乎无立足之地。但随着联发科的Turnkey Solution模式(交钥匙解决方案)的推出,国内小厂开始造手机,山寨机市场迎来了春天。
山寨机的出现,虽然备受争议,但却满足了市场对低价手机的巨大需求。毕竟,在那个平均工资不到1000元的时代,那时大城市的房价一平米也是几千块,一部高端的诺基亚智能手机的价格相当于大城市的一平米的房价了,这是多么悬殊的差距!
然而,山寨机市场的繁荣并非长久之计。没有技术创新,只靠低价竞争,终究不是产业发展的正道。这时,小米站了出来,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小米的目标是让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普通小老百姓。他们追求的是做出人人都买得起的手机,让科技服务于普通人。雷军原话是:科技不再是高高在上,将是服务于人民。
小米从创立之初,便寻求与顶尖国际供应商合作,如高通的处理器、夏普的屏幕等。然而,作为行业新手,要赢得这些抢手供应商的青睐并非易事。
面对100家供应商,小米遭遇了85家的拒绝。但小米并未气馁,高管们在五个月内召开了超过1000场会议,即便在2011年福岛地震后,仍冒险前往日本确保夏普的显示屏供应。经过不懈努力,小米不仅打破了初期的困境,还与三星、苹果的部分供应商建立了合作。
2015年,尽管一度面临三星断供屏幕的挑战,雷军亲自出马,通过多次沟通和亲自道歉,最终打动了三星,恢复了屏幕供应。这一切努力的背后,是小米对成本控制的严格追求,旨在保持5%的利润率,同时确保产品性能,力求将价格降至最低。
同时,小米通过预约模式和线上直销,压缩了成本,让产品价格更加亲民。小米1的定价1999元,成为了很多人拥有的第一台智能手机,这一战略的成功,让山寨机市场几乎全部倒闭,小米也因此成为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之一。
小米的成功,不仅仅是在中国。他们还开始在海外市场扩张,让更多低收入国家的民众也能享受到智能机带来的便利。那么,小米的成功是否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呢?
从必然性角度来看,大众更需要的是平价产品而非奢侈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以不差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占领这个市场,就能取得成功。而从偶然性角度来看,小米恰好诞生在中国,这里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众多配套厂商以及庞大的市场,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压低成本。
因此,苹果和小米的路线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科技究竟应该服务于大众还是服务于资本巨头?显然,苹果代表的是为资本服务,而小米则坚持性价比战略,致力于为人民服务。
在制造业领域,西方国家和中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西方国家通常采用"紧供给"模式,即通过限制生产数量来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实现更高的利润。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则致力于扩大产能并降低成本,以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中国,人们需要大量的工作机会和价格合理的消费品,这主要是由国内的基本需求所驱动的。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汽车产业。中国汽车以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性能,开始挑战原本属于日韩的市场。例如,在泰国市场,中国汽车的销售量逐年攀升,而日系车的市场份额则在逐渐下滑。
这种现象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过剩产能”和“廉价品出口”的担忧,他们认为这将冲击全球市场,损害他国经济。然而,中国商品的出口实际上提高了全球人民的购买力,是一种更为积极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小米su7的热销再次证明了小米在科技领域的实力。这款车型虽然在价格上并不便宜,但与同级别车型相比,其配置和性能堪称超值。更重要的是,小米将智能化配置融入汽车,使其成为一个集成了AI算法、智能交互、安全技术、地图数据与软硬件生态的智能空间。
这种“科技平权”的理念,正是小米一直以来的追求。科技不应该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这正是小米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关键所在。
反观苹果,近年来似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创新活力。苹果的iPhone系列虽然仍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其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苹果的股价在近期也出现了大幅下跌,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数千亿元。
在这个大争之世,只有像中国这样坚持扩大产能和科技创新的国家,才能实现普惠大众的“科技平权”。小米的成功,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体现。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像小米这样的中国企业将继续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向着更加普惠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