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张爱玲疑惑的“草炉饼”到底是什么?

  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

  我在大街上见过一次,我路过。小贩的手臂被篮子里的布覆盖着,他打开一个角落,露出一个带有燃烧痕迹的大馅饼。馅饼的表面略带黄色,一叠可能只有两三个……这两段是张爱玲散文《草炉饼》对草炉饼的描写。那这个草炉饼到底是什么?

  草炉饼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5年,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草炉饼又名黄烧饼因其用芦苇草和砂缸炉生产而得名以其独特的生产工艺而深得人们的喜爱。并且已被列入建湖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

草炉饼工艺讲究的是“酵正、火正、碱正”,这样生产出来的草炉饼才能具有“金顶、铜底、玉镶边”的效果。草炉饼的面粉用料一般都选择精粉,用传统的酵头进行发酵,草炉饼的发酵是不用现代发酵剂的。面粉发酵时兑水也非常讲究:一般是七成热水,三成冷水。水温低了饼会发硬,不往炉壁上粘,做出来的饼口感不绵。水温高了,做出来的饼就会有腻味。面饼醒10分钟后表面涂一层麦芽糖,再撒一层芝麻。



  如今各种美味面食占据了餐桌,但建湖上冈草炉饼,始终保留着一分古朴和纯净,带有浓浓草香味儿的草炉饼握在手里给人温暖和踏实。

以上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