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见过的一个真人真事——
四岁的小男孩,妈妈在费劲兮兮的给他喂饭,这时,小男孩问妈妈:“妈妈,我吃饱了吗?”这个小男孩,看起来非常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通常小孩子眼睛里那道灵光,在他眼睛里是看不到的,总让人感觉怪怪的。这个妈妈,据说带孩子非常辛苦,长年每天夜里都睡不好觉,因为要醒来无数次给孩子盖被子,生怕孩子冻着了。
今天我女儿幼儿园同学的妈妈,编了几句词,很生动,我给稍微改改,变成了这样: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不会,叫你妈觉得你不会;
有一种没吃饱,叫你妈觉得你没吃饱。
可笑的是,有时候一家人婆媳之间——在某个时刻,婆婆觉得孩子没吃饱,怕影响他长个子,媳妇觉得孩子吃多了,怕引起积食;在某个时刻,婆婆觉得孩子穿得少,怕冻着了,媳妇觉得孩子穿多了,怕热着了。
还有的时候,就是同一个人带孩子,比如说奶奶带孩子,一会儿觉得孩子穿少了怕冻着了,赶紧加一件衣服,一会儿孩子稍微跑跑,又怕孩子热着了,赶紧脱一件衣服。这一天之内,衣服都不知道加减多少次。我要是那孩子,穿脱衣服打断我玩,都要烦死了。
上面说的这些现象,都是焦虑之下的育儿行为。
还有个极端的真人真事——
很多年前我在六院病房做精神科医生的时候,有一个酒依赖的四十多岁男病人,给我讲他小时候的事:他去卫生间从客厅过一下,他妈看到了,说:“你怎么看起来怪怪的?你是不是生病了?”然后他从卫生间出来又过一下,他妈说:“你走路怎么那样子?是不是不舒服?”过一会儿他又去卫生间洗手,他妈说:“你怎么老去卫生间?是不是病了?”诸位,在这样一个妈妈身边长大,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焦虑的人,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焦虑想象”里,看不到真实的现实。父母生活在自己的焦虑想象里,是看不到孩子的。看不到孩子,就给不出真正的爱,给出的都是在爱的名义下的伤害。
由此造成的常见的现象是,看起来是“惯坏了”的孩子。什么都需要父母给做。小学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父母都给包完了。成年了,没有责任心,不会照顾自己,还要父母一天到晚唠叨说教,让他早点上床睡觉之类。有个男人连退休手续都是父母给办的。然而,他们实际上是一群受尽父母的“精神虐待”,精神能量很低的人。
因为父母的焦虑,一直在向他们传递着一个同样的信息:“你不行。你做不好。你有问题。我不放心你。你需要我照顾。”“你不行”会被孩子内化为“我不行”,除非这个孩子有特殊的机缘获得人格成长。“我不行”,是一个终身的咒语,让人终其一生,生活在极度的自卑、不自信、自责里,没有健全的行为,从而反复证明“我不行”。
我重复一遍以表强调:他们看起来是“惯坏了”的孩子,实际上是一群受尽父母的“精神虐待”,精神能量很低的人。因为从“你不行”到“我不行”,这个咒语,已经深深刻在他们的人格里,让他们没有健全的行为。
“去自我中心化”,才能真正的听到,看到,感受到,才能有合适的爱的行为。爱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没有理解,再伟大的爱也只是一厢情愿的独舞,只能给对方和自己制造痛苦。爱是一种能力,首先是一颗当下打开的心。
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社会,很多人缺失爱的能力,这让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不能有真正的情感交流,不能愉快而有意义的交谈,痛苦不堪。这种缺失,至少从上一代人就开始了。
焦虑和爱是不兼容的能量。爱的能力,可以有意识的主动自我培养。爱的教育,照我看来,是当今最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