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灵泉
秋日里,零星的雨滴滴飘在空中,本应早点下,但那有事事如愿,迟到就迟到,老天慈悲,总不能干旱下去。
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住山。
心似虚舟浮水上,身同宿鸟寄林间。
尚平婚嫁了无累,冯翊符章封印还。
处分贫家残活计,匹如身后莫相关。
白居易千年之前,为当下的自己写好了诗。不入朝廷不住山,匹如身后莫相关。得出去走走。约上好友,乘着雨气出去。本想看看隔壁的博物馆,又是大修又是不布展,只好另找,去灵泉,几年前没去了。
灵泉是隔壁县有名的小村子,已开发成旅游景区,上次走马观花,很值得再看。
灵泉村古建筑群由灵泉城址、灵泉党氏祖祠、党氏南祠堂、寨子、铺面房、井房及民居组成,现存围墙总长3000米。
城墙为康熙年间建造的三面环沟防御体系,现存南城门及部分残墙,原设东、西、南三座城门,采用井字形巷道布局。党氏祠堂砖木结构雕工精细,祠堂对联记载党氏家族迁徙历史。民居多为仿北京四合院形制,装饰题材涵盖二十四孝、福禄寿喜等传统纹样。
十里相俗不同,也许是经济因素作怪,对于邻县县总有一种优越感,实际上是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是取绝于井口大小之分。
巨蝎开福山,丹凤守灵泉。村东南沟岔有一眼泉,汩汩不绝,润在心田,不仅如此,眼有疾,滴几滴泉水,乃愈。孩儿病痛,饮几口,瞬间消失,天旱无雨,诚心祈求,甘霖降人间,遂得名灵泉村。
灵泉人得益神泉天赐,在建村寨时,顺天应地,因地因势,匠心独运,东临黄河,村东北.村.西北,村东南皆有小土山,取名福山.禄山.寿山,福禄寿是百姓的最基本最本真的追求。
村中的布局更见匠心,村整体象个展翅的凤凰,而祖祠是凤凰的心脏所在是全村人的根和魂。祖党氏祖祠现存两座,一为老祠堂,一为南祠堂。老祠堂座西向东,由大门、南北厢房、献殿、上殿组成。整体保存完好。据民国12年(1923)重修党氏祖祠碑记,祠堂创建年月无考,仅留明天启间三代祖宗碑记和乾隆间上梁铭文,现存结构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所修。大门看墙上一幅砖雕对联:“受姓西来瓜绵椒衍,修祠东向山峙河横。”说明了村的来历.位置,精美绝伦。
拜祠心切,打听如何能进祠观展,热心的村民急急忙忙,跑前跑后,找钥匙开祠门,热情讲解。
出祠看村里院落,特色明显,民居则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格:“前后一样齐、上下一样高,不盖平顶、不用红瓦,错落有致、青砖蓝瓦、两檐流水、影壁脊兽”。这些民居不仅在建筑风格上保留了传统特色,更在内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生活的需求。漫步在这个古老的村庄,你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那些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以及房顶的瓦当和屋脊上的神龙,都在静静地诉说着这个村庄的沧桑历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许有嘲笑灵泉先民苦心布局,巧心建设,讲究风水,落后时代,正如村中鲜见青壮年,都是老者,似乎与现代建筑的高大当.洋气格格不入。其实中国的现代建筑完全以西为师,照猫画虎,在高校都是讲的西人的建筑,在中国大地要么千篇一律,照办照抄,要么怪异不凡,生吞活剥,丢本忘祖,其实在灵泉的百姓恰恰向往的天人合一,风调雨顺,不希大富大贵,有权有势,做好自己,安度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