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一个急于归因导致误解的故事,朋友要我分析下。
他说,晚上锻炼时候,把手机放在书房自动录音播放课程。中间听到孩子给家里打电话,爱人接听的。
过了一会,感觉手机好似停止了播放,没有了声音,也就是说自动录音停止了,进书房看后果然如此。这时候,第一反应认为爱人动了手机,打开靠近书房的卧室门,对爱人生气说在录音给乱动了啊。
人家还在接电话,摆手说没有。
没有?不会吧!难道手机自己自动关了不成,这个不合逻辑啊!
可是,说没有动就是没动,不会错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很快,明白了!因为孩子用的微信语音,一起@了父母微信,导致课程播放和录音结束。以前有过类似经历,不接微信视频或者语音时,手机提示音会响个不停,好似来了电话,手机录音会自动停止。
原来错的是自己,错怪的是别人。
朋友问,他的言语行为反映了什么心理,为何如此反映,目的何在,效果如何,有更合适的应对模式吗。
这真是个好例子,非常适合心理理论做个解释,以及反思调整。
显然,这是一个预期受挫后急于外归因的故事,生活非常多见,也很有代表性。
从心理角度看,我们不会对这个归因言行做好坏评价,因为评价就意味着道德价值观判断,这对于事情本身毫无意义,对于当事者也无济于事。
我们希望对人有所帮助或者有所益处,就要先知道不能做什么,那就是不要评价、不要抱怨、不要指责。
接下来,才能知道可以做什么!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行为反映的是自我思维观念,本身没有好坏对错,能接受吗?
~~不过自己感觉急于推脱,追责别人,结果错怪了别人,这分明是不好的啊!
——暂且不说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是非常主观的,不过由此看出你反思能力强,换做有的人可能没有反思能力,这是必须肯定、点赞的。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刚才故事里你的言行背后的心理特性,你以为呢?
~~谢谢肯定。这个急躁言行错怪人,反映了我一贯的急躁,遇事找客观原因,惭愧。
——急躁,着急,沉不住气,这个行为是一贯的吗?如果是这样,说明你的自我观察非常仔细,这是好事。那么,你一定苦恼于为何会知错不改,知道做不到,以及这到底是为什么吧?
~~的确如此,反思过,懊悔过,可是就像人家怒对的,“屡教不改”!
——如果用一个比喻,你以为这个急躁言行类似什么?
~~猴急,一只急躁小猴子?
——非常形象,我也认可这个比喻。我还可以告诉你为何遇事总是猴急猴急。
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有4种基本气质类型,这些都是先天的,后天改变比较困难的,因为有着神经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这4种气质类型的名字,广为人知的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命名的: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不过,我根据其各自心理特点,重新起了新名字:急脾气、外向、慢脾气、内向。
必须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人是典型的某一个类型,大多是混合型,由于先天特性,表现得比较稳固,因此才有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你觉得自己是哪个类型混合型?
~~第一个和第四个吧。急躁加内向,因为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多说话,一旦遇到事情又表现急躁。
——这是你的思考,尊重你的思考,有益于自己就好。还有就是,气质类型是个体用来适应社会的,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同时,由于比较稳定,难以改变,比如你自己说的猴急比喻,一只急躁猴子改变着急容易吗?因此比较好的做法是什么?
~~先接受再改变?
——完全认同!先接受再改变!
说了这么些,你对自己糟糕故事的感受有何变化吗?
~~当然,自我焦虑感受降低了,不再过分自我责怪,这与独特的气质类型有关。
可是,不能就此放任自流啊,不能“我弱我有理”“我穷我有理”!
——既然你能这样提问,你觉得你会放任自流吗?
接着你的那句话,继续来一句:先接受再改变,先看见再评价!
告诉你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努力看见,看见自己言行的急躁,看见惯性思维的归因,把看见的这些记录下来,故事化记录,然后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这个言行反映自我特性如何(包括气质类型、思维模式等)?
我这个言行心理动机目的何在(包括满足需要、有何好处等)?
我这个言行实际效果如何(包括实现目的、有何更好方式等)?
~~这3个问题简化一下,是不是就是自我三问:为什么、为了什么、怎么办!
——不错,不错,“看见”的功底很厉害,接受自己猴急,思考为何如此,为了什么目的,目的实现的效果如何,再思考可以替换的新方式。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类似事情,举一反三,一定可以做到古人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