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越大,越来越不敢在人面前谈及理想、价值观、灵魂和自我。很怕被别人说,你神经病吧?所谓交浅切莫言深,现代社会,要想随时找到能做这样深层次交流的人实属不易。日常生活、工作层面的沟通 ,大多止于表层,我们谈工作、谈孩子、谈家庭琐事、谈社会热点,却很难找到一个人可以谈理想、谈灵魂。
而我却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表层沟通。我的内心深处似乎有一个偌大的空洞,需要用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去填满。
越长大越孤单,一方面是因为身边可以交心的同频朋友越来越少,大家都很忙往往直奔主题,既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交新朋友,也没有那么多闲心去谈闲事。另外一方面,年过30的我,已不再满足于表层的交流,深层次的沟通又可遇不可求。有些话没有合适的机会去说,还不如自己一个人静一静,发发呆、看看书、写写字。
每到一个人生的转折期或迷茫期,我就会通过看书、看外面的世界去寻找答案。我相信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全世界的人类,不论身处何方、哪个时代,所面临的根本问题都大同小异。我所经历的每一个困惑,总能找到有类似经历的人,而他们之中最有智慧的一批则留下了文字记录,追寻他们的足迹,总能有所启发。
20岁出头的时候,我初入社会,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不免有过一段迷茫期。如今30出头,面对迎面而来的生活、多重角色的转变,以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让我正在经历另一个困顿期,或者说是进入另外一个自省的阶段。
我不断寻找,发现了一些人,怀揣理想、却又无比真实,让我在新的一轮又找到了榜样;发现了一些新的活法,有一批人跟我有着同样的困惑,最终通过勇敢的尝试又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按照一诺的说法,人的认识有几个层次: 知识、 方法论 、思维模式 、 世界观 、自我认知。我深感认同。这么多年来,我始终都在关注前面几个层面,最深层次的自我认知虽然有所认识,一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一诺说,当一个人不快乐、不幸福,往往是因为灵魂与外在的不一致。我反思自己,深表认同。
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求学,又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工作上班,最终在这个城市立足,满足了一些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活似乎有条不紊地步入了正轨。可是我渐渐发现,如果抛开背负的责任和义务,内心深处我对金钱、物质的需求重视度越来越小,而又有一些东西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满足。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我探索之路。所谓自我认知, 并不是按其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而是找到自己的标准。
回想我的过往经历,那些最让我满足的时刻往往都和赚到多少钱关系不大,大都有这几个特点:第一,帮助到别人,有利他性,并得到对方的正面反馈,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可以让我不断学习知识,感觉到自己的持续进步。
有一本书,叫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虽然主题是关于家居整理,但怦然心动的原则,适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尤其是有了家庭孩子以后,兼顾工作和家庭,着实不易。林林总总的繁杂事物中,如何抓住重点,聚焦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显得格外重要。抓住最让你心动的,以让你心动而不是价值几何来作为选择的标准,最终得到的才是让你心动的生活。
这里面蕴含的人生哲学,跟前面提到的自我认知结合起来,都是相通的。首先要弄清什么让我快乐,什么让我感觉真正地幸福,也就是让我怦然心动的事情,记录下这些事情,然后有意识地多做一些,不断强化。而对于那些让你提不起兴趣,或者内心深处不愿意做的事情,就尽量少做,甚至舍弃,人生才能渐渐往你自己向往的方向转变。
人生是一场修行,一直在路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