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上两节课。
第1节课在4班,上开学第一课。知识竞答,十分激烈,在回答根据对联答店名时,大家摩拳擦掌,进入了热烈讨论状态。
一个女生脱颖而出,回答出:这是眼镜店。众生恍然大悟。
第2节在自己班,继续上北京的春节。复习导入,回顾时间点,接着让孩子们小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春节画面,画出表现年味儿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照常是小组分工讨论。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发言。
发现了问题:请一个人谈感受,但是有的小组,就真的指派一名同学谈感受,其他同学呢?是不是在小组内,都要有发言,这样发言的同学综合意见,这样是不是才能达到小组合作的效果?
6分钟后,展示交流。
安康那一组,都举起了小手,这一组有好几个基础薄弱的孩子,能够积极参与,也是新学期的进步。他们组提的问题:过年为什么要祭祖?为什么要守岁?
还有喜欢除夕这一组的,怎么办呢?其余选择除夕画面的同学,可以补充发言。岚很不错,他从结构入手,用上关联词,表达流畅,发言的声音也更嘹亮了。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
锦悦那一组也跃跃欲试,决定请他们展示,因为在台下,他们就很有意思:老师,我们喜欢的画面都不一样。既然高高举手,那肯定是胸有成足。
果然是很有智慧的一组,他们聚焦了两个自然段,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初一、初六的风俗活动。
安排还是有点点小瑕疵,留给元宵节的时间不多,课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都还没有总结,有目标,才能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