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摔跤吧爸爸》发了一条状态,结果收到了不少跟帖,大致两个意思:第一,原来如此,可以不专门去电影院看了,也不会后悔;第二,不会啊,有人连看了12遍呢,哭得稀里哗啦的,非常棒啊,您看的不会是假电影吧?[捂脸]
我是在正规电影院看的,绝对不是山寨的,但确实有些因素影响了我的评价。第一是预期。这个电影的宣发主要拿三傻说事,我因为三傻电影看了不下五遍,即便是好多年前看的,但至今印象深刻,对电影中阿尔汉表现出的创意和洞察力以及没有条条框框的思维,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最后的桥段又直指人生意义的终极问题,中间还穿插爱情亲情兄弟情,实在是一场视觉盛宴,幽默随处可见无需枚举,喜感洋溢整个电影毋庸赘述,灵性昭然若揭实在没有必要再加以特别关注,而创造性更是几分钟就会对我产生冲击力…实在是实在是一部太神奇的电影,甚至让我对糟乱差的印度印象都大为改观,比起《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更让我动容折服这个以哲思著称的古老国家。因为三傻对摔跤的预期无形中抬得就很高很高了。结果,带着这样的预期去看摔跤,失望在所难免了。阿尔汉的其他几部电影我都看过,因为没在电影院看,所以虽然失望也不是那么强烈。
平心而论,摔跤这部电影中规中矩,叙事清晰,冲突处理也极为渲染,几段高潮戏份也张弛有度,尤其是让我第一次感悟到摔跤的美感,手法细腻剪切流畅特效显得不那么特效感十足,如果没有刻意与三傻相提并论,简简单单去看这部电影,那是再也算是不错了。只不过高达9.8分的评价,增强了我的预期,看下来远远不如,那只有失望了。
细想一下跟三傻相比差了什么?我想,还是差了思想性。三傻这部电影探讨了很多深刻的主题,比如教育、创造力、规则、人生意义、奋斗与妥协等,实在让我回味无穷,极富传奇色彩,堪比《海上钢琴师》带给我的震撼。
而摔跤基于真实的故事,开篇就提醒观众主要是真人经历局部有夸张处理,可见不夸张的真实经历看上去就没有那么戏剧性,而三傻绝对是一部跳脱靠想象力推动的电影,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实在不公平,前者遵循编剧和导演的自由随性的诉求,后者则基本上要符合真实故事,两者在表达的空间和张力方面,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带着限制去叙述和渲染更挑战些。
第三,实则与观众的角色和背景密切相关。我的老同学回复道:你有女儿感觉可能就会不一样了。是啊,他有两个宝贝闺女,一个叫苗苗一个叫果果,他以一个有两个女儿的父亲角色看这部电影,与我这个只有一个儿子的粑粑相比,更容易感同身受得多,一部作品的完成最后一个环节必然是观众的参与,而我未必是最能理解这其中艰辛的合适观众。都说现代人要具有同理心,坦率地说,看一部与利益无关的电影都会有天壤之别,情商之苦漫漫长途,不是道理明白就能做到的。
预期、限制、同理心是我看摔跤吧爸爸觉得很一般的主要缘故,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有朋友回复说:能够有勇气表达自身真实的感受就很了不起了。我想,也许自己骨子里还是很忌惮那种一边倒的舆论,总觉得掩盖了真相,抹杀了多元评价视角,所以,如果说我有什么会一直坚持的,那就是尊重我自己的内在感受,真实而勇敢地表达出来,不是为了特立独行博取眼球,而是因为那就是我真实的感受!️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