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纪录片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可以通过《地球脉动》了解到这个大千世界存活着那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命,它们为了生存直面挑战无所畏惧,演绎着个体生命的壮丽史诗;我通过《中国通史》对上至炎黄二帝下至清末民初的浩浩荡荡五千年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见证了中华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披荆斩棘继往开来的;我通过观看《河西走廊》熟知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如何忍辱负重,指挥卫青、霍去病长驱数千里将彪悍而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彻底击溃,让汉帝国的威名传扬于万里之外。
我喜欢纪录片通过形象的故事、人物塑造来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性格,所以在每每发现一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我总是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口气看完,《书简阅中国》这部纪录片就是与我而言如此特别的作品。
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史,其间有些事情的发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文字的发明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我在之前阅读世界史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到考古考证最早的文字系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之后埃及文明孕育出了象形文字,华夏文明可考证的文字最早记录出现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之后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文字不断衍生出铭文、隶书、楷书等不同形式的文字载体。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人类的文明史就被按下了加速键,因为通过文字可以实现代际之间知识的延续,于是一代人的创造可以在下一代人的使用中获得新的革新,人类的生产力逐步得到更大的提高,物质文化的丰富反过来又强化了文明的发展。所以,文字之于文明,犹如身体之于灵魂,让文明可以依托于文字而不断精进,无需担心文明会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浩瀚如烟的中国历史,有太多太多笔墨记载的故事以及人物,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文字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呢,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从一个个平凡真实的小人物身上去挖掘文字最富感染力的地方。
曾经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字文物,可以说数量不计其数,那些故纸堆里面有当时的作者想要说的话、表的意,亲人之间因思念彼此而互通书信表达关切之情,恋人之间你情我浓一日不见相思成灾,朋友之间聚少离多天各一方遥寄关切,好在,有文字在,这些情和意都可以形象的被对方接收到,然后有些文字很幸运的在无数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被细心呵护保存了下来,在今世可以供我们品读。
我想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反复的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也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机会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几千年前的人们的悲欢离合,那位最后战死在灭楚征途的秦国士兵黑夫,那位离家数千里漂在长安的李居子,那位因逼迫休妻而遗憾终生的王献之,那位爱民如子一生清廉的郑板桥,还有千古一帝玄烨送给发小曹寅的“小红花”,历史被如此生动形象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由此懂得,古人的喜和忧,和当下的你我是相通的,远去的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后人可以通过书简跨越千年的时光,去见那一个个鲜活的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