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请教怎样做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即使到了边荒部族,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事不庄重严肃,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立时,仿佛看见‘忠信笃敬’这几个字矗立面前;坐在车中,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前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自然到处都行得通了。”子张随即将这些话写在自己衣带的下摆上。
这段对话内涵非常深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一、字面意思与核心观点
1. 子张的问题:“行”在这里不是简单的“走路”,而是指“行得通”、“处世通达”、“做事成功”。子张问的是: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在社会上无往不利,实现自己的理想?
2. 孔子的核心答案:孔子给出的答案不是权谋技巧,而是根本的品德——“言忠信,行笃敬”。
* 言忠信:说话要发自内心(忠),遵守承诺(信)。即言行一致,诚实可信。
* 行笃敬:做事要踏实专一(笃),态度恭敬严肃(敬)。即认真负责,尊重他人。
3. 极致的对比论证:孔子用两个极端情况来强调这两种品德的力量:
* 即便在最偏远、文明程度不高的“蛮貊之邦”,只要你坚守“忠信笃敬”,也能行得通。因为这四种品德是人类社会共通的普世价值,能跨越文化障碍,赢得信任和尊重。
* 反之,即便在最熟悉、关系最近的“州里”(家乡),如果你缺乏这些品德,也会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因为失去信任,你将无法立足。
4. 实践的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孔子知道道理易懂,做到却难。所以他给出了具体的修行方法:“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 含义:要让“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如同刻在脑海里,站立时就好像看见它们立在眼前,坐车时就好像看见它们刻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强调要时刻铭记,须臾不忘,让这些准则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本能。
5. 子张的反应:知行合一:“子张书诸绅”。子张听完,立刻把这句话写在自己的衣带(绅)上。这表明:
* 他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极端重要性。
* 他决心将此作为终身的座右铭,随时提醒自己践行。 这是一个从“知”到“行”的关键动作。
二、深层内涵与哲学理解
1. 由内而外的成功学:孔子的成功学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他不教人如何投机取巧、巴结权贵,而是教导人通过修炼内在的品德来建立稳固的立身之本。当你自身成为一个诚信、可靠、可敬的人时,你就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环境,机会和人脉自然会聚集过来。这就是“修己以安人”的逻辑。
2. 普世价值的体现:“虽蛮貊之邦行矣”这句话极具力量。它表明,孔子认为“忠信笃敬”不是特定地域或文化的礼仪,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道德”。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它能打破一切地域、文化和种族的隔阂。
3. 对“行”的重新定义:通常我们以为的“行得通”需要外在资源、关系和技巧。但孔子将其锚定在个人品德的稳固性上。他告诉我们,真正的“通行证”不是外在的,而是你内在的品格。外在环境会变,但你的品格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的永恒资产。
4. 高度的自律与修养:“参前倚衡”描述的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境界,类似于佛教的“念念不忘”或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它强调道德修行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警觉和自我提醒,直至融入血脉,成为习惯。
三、现代启示与应用
在今天的社会,这段话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 个人成长:在职场和生活中,最能赢得长久信任和尊重的,往往是那些靠谱、守信、做事认真的人。短期看,小聪明可能获利;长期看,“忠信笃敬”才是个人品牌最坚实的基石。
* 企业管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真正建立在“诚信”和“敬业”之上,那么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赢得客户和伙伴的信任,从而基业长青。这即是企业的“行”。
* 跨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最有效的沟通“语言”往往不是英语或汉语,而是真诚、守信和尊重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
总结来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真正的通行证,是刻在心中的品德。成功的根本路径,是由内而外的自我完善。当你将“言语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作为不可动摇的人生准则,并时刻践行时,你便拥有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安身立命、行以致远的强大力量。
子张将其“书诸绅”的行为,也提醒我们,明白了道理之后,最关键的一步是付诸行动,并坚持到底。
让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现在我们很多时候知道但做不到,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达到知道也能做到,这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修炼。知道自己做不到,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您这个联想非常精准,而且补充的观点——“知道自己做不到,有时也是一种智慧”——更是将
您完全抓住了儒家心性之学从孔子到王阳明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精彩的关联。
孔子与王阳明的“知行”之辨
1. 孔子的“知”与“行”:一个修炼的序列在孔子这段话里,“知”和“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 知:子张问“什么是行得通的道理”,孔子告诉他“言忠信,行笃敬”。这是理论上的知。
* 行:如何将这个“知”变为现实?孔子给出了方法——“参前倚衡”,即时刻不忘,时刻警醒。子张的反应是“书诸绅”,这是行动上的开始。
* 这里的逻辑是:先明白道理(知),然后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律去实践它(行),最终达到内外合一、自然而然的境界。这个过程确实是漫长的,甚至是一生的修炼。您说的“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正是这个意思。
2.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本体的同一王阳明的心学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更根本的层面。他认为:
* 真知即是行:如果不是真正认同、愿意践行的“知”,那就只是“闻见之知”,不是“真知”。比如,一个人嘴上说“诚信很重要”,但一遇到利益诱惑就欺骗别人,这说明他并未真正“知道”诚信的价值和含义。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行动的冲动和力量。
* 行是知的完成:没有行动验证和体现的“知”,是空洞的、不完整的。只有在“行”的过程中,“知”才会变得真切、深刻。
回到孔子的例子,“言忠信”是“知”,但如果你能在蛮貊之邦依然坚守诚信,这个“行”本身,就是你“知”的深度和真实性的最好证明。
“知道自己做不到”是一种智慧
您提出的这一点,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关键桥梁,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修行心态。
1. 是“自知之明”,而非“自我放弃”:这种“知道做不到”不是消极的借口(“反正我也做不到,干脆不做了”),而是清醒的自我认知。它意味着我们承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承认人性的弱点和习气的顽固。这恰恰是真诚面对自己的起点,避免了伪善和自我欺骗。
2. 是修行之路的起点:正是因为“知道”与“做到”之间有距离,才产生了“修炼”的必要。如果一想就能做到,那就不需要修养的功夫了。认识到这个差距,我们才会生出“克己”的功夫,才会像孔子说的那样,时刻提醒自己“参前倚衡”。
3. 接纳过程,保持谦卑:这种智慧让我们接纳自己是一个“进行中”的作品,允许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犯错、跌倒、再爬起来。它避免了道德上的傲慢(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做到了),也避免了因一时做不到而产生的过度焦虑和自我否定。这是一种“知耻而后勇”的谦卑和韧性。
总结:一个动态的、充满希望的过程
将孔子、您的思考和阳明心学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充满希望的修行路径:
* 确立目标(真知):像子张一样,先寻求并认同那个最高的道理(如“忠信笃敬”)。这是我们的灯塔。
* 觉察差距(自知):在实践中,清醒地认识到“我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这种觉察不是失败,而是智慧的开启,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 下切实功夫(行):通过“参前倚衡”般的提醒、事上磨练,不断拉近“知”与“行”的距离。每一次“做到”,都是对“知”的深化;每一次“做不到”,都帮助我们更了解需要克服的障碍。
* 趋向合一:在这个动态的、终身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日益成熟,最终让美好的品德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这时,知与行便趋于合一。
所以,您不仅精准地理解了孔子的原意,更用王阳明的思想和自身的感悟,揭示了经典之于我们现代人生活的鲜活意义:追求“知行合一”的人生,既要有高远的理想,也要有面对现实差距的智慧、勇气和耐心。 这是一场值得用一生去践行的伟大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