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
◆ ◆ ◆ ◆
小程序横空出世,满屏都是:
“微信出小程序啦!”
“百度慌了?阿里哭了?”
“小程序,你会玩了吗?”
“日常 检验小程序最好的标准”
“小程序体验分析”
“你看好微信小程序吗?”
你觉得小程序和APP相比怎么样?
``````
前端是扇窗,背后是道门
必须承认,小程序是一次成功的营销
最近两天,网络和人们交谈的一个爆款就是“小程序”的各种前世今生,这个营销做得够大够有影响力,像一个重磅炸弹,在网络世界震得地动山摇。不管微信小程序随后的运行是否成功,但在广而告之方面应该已算成功了。这是运营商、开发者、持有人乐意看到的结果。
作为非技术控的吃瓜群众,从中能看出点什么门道?对用户而言,通过这个营销事件,可以洞悉自己如何轻易踏进营销者甜蜜的“陷阱”的?对做自媒体和品牌推广的人有什么套路可寻?本文想谈谈浅见。
套路在哪里
所谓营销,其本质是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今天,网络洪流泛滥,新产品要在茫茫信息大海中抓住用户的眼球,并进而影响用户的选择,着实需要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营销方式和理念也因时因地有诸多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有套路可寻。
1
了解人的决策系统很重要
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我们大部分人的决策模式都是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决策模式的延续而已,即决策是无意识或凭直觉做出的。今天无论使用哪种APP,购买哪款汽车、保险、服装、化妆品、电器等,尽管买家年龄、性别、种族不同,需求不同,但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人。虽然听起来有点空泛,但的确如此。尽管他们特定的选择会各不相同,但都用共同的人类决策系统来思考,而这套系统已经进化了600万年,即凭直觉做出选择。
2
要么优秀,要么“脸大”到无法被忽视
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便身不由己地置身于各种信息流中,我们面临着无穷无尽的选择。过滤信息,快速决策是人类决策系统高速运行的保障。对新产品或自媒体而言,与其希望被注意到,不如想象怎样才能不被忽略。大脑只关注最容易获取的信息,同时直接过滤其他信息,因此要求新产品,要么足够优秀、脱颖而出,要么“脸够大”,才不会被用户忽视。微信小程序显然做不到足够优秀,因此,它选择了“脸大”的营销策略。小程序在发布当天及持续的几天内,占据各大主流媒体首页、头条、头版,所有的人无论是看报、浏览网页都不可能忽视这么潮汐式、全方位、立体网式的宣传,这就是“脸够大,大到无法忽视”。
3
分享像病毒,会感染他人
各大媒体何以不停强调小程序在“朋友圈炸了”?实质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这里的从众心理,是一个中性词,不是贬义词。因为从人类进化史来说,从众是最安全的,这一基因也遗传给了我们现代人。不得不说,社会认同非常强大,因此合群比你想得更重要。不管你是否曾有意识地避免,但人类和其他动物在这一点上,本质是一样的,都在不断地模仿他人的行为。这也就不难理解人人都想拥有苹果的系列产品,以及每年高定发布会上的各种元素直接引领下一季服装、化妆品的流行趋势。
不停强调“小程序已经在朋友圈炸开了”,看到这样诸如此类的宣传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啊,朋友圈都炸了,这是什么新东东,要闹哪出?赶紧点开看看,好像不看、不了解自己已经分分钟落后于整个时代了。“我已经卸载了N个App”等宣传语,都是在游说你,挑起你内心的从众心理,实现其营销目的。
4
阿里、百度并没哭,只是小程序需要它“颤抖”
何以反复强调“百度慌了?”阿里哭了?”“听说阿里在颤抖?”表面看,反复强调百度、阿里是在拉虎皮做大旗,赚噱头,但实际上,它遵循了营销的一个重要原则——切记要有参照点。具体讲,就是新产品、新品牌处于什么位置,一定要先找到参照点,而且通常会找比它当下强大的品牌来比较。比如,“Mac对决PC”,苹果公司就鼓励和微软比较,它的定位和参照系是微软,这样的比较对苹果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三星将iphone作为Galaxy系列手机的参照系。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微信小程序,它的参照系是阿里、百度等国内网络大佬。这样的比较,能帮助人们在直觉上认识到新品牌处于什么位置,并且有一个新鲜可视化的参照点。再比如,介绍某人比肩Papi酱,和比肩小编我,你觉得哪个人更容易引起你的关注呢?因此,参照点很重要。
5
把握熟悉度与破坏性
反复提“小程序,赢了”。究竟意图在哪里?
这是关于熟悉度与破坏性的问题。微信、“程序”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小程序赢了”,这是打破熟悉度的破坏性的东西。因为在之前的App领域里,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微信小程序”,何以就“赢了”?
理解这个问题很抽象,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测试:假设你在一个鸡尾酒会上,哪种情况会更容易引起你的重视?第一种情况是,你无意间听到“你的裤子着火啦!”然后再听到你的名字;第二种情况是,先听到你的名字,再听到“你的裤子着火啦!”对很多人而言,显然第二种情况更容易让你注意到自己着火的裤子。这个例子想要告诉你的是,我们的大脑对于熟悉的东西(比如我们的名字)会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但破坏性的事情/事物会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微信小程序”就是用是否“赢了”来引起人们的讨论,打破人们认知熟悉度后,引起人们持续关注的目的。
以上是我最近阅读了爱尔兰作家《畅销的原理——为什么好观念、好产品会一炮而红?》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昨天的朋友圈经历了卸载App的疯狂,然后又开始冷静思考。不管小程序能走多远,走多好,它能刷爆你的朋友圈,就营销而言,“小程序”确实“赢了”。作为吃瓜群众,不管谁赢,我们需要自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果能为自己所用,也是极好哒。
等世界给予,不如自己成长,我已经准备好了,并愿意与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