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做了一次微信群清理,看着微信里一长列群,默念三遍:
其实,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社群;
其实,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社群;
其实,你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社群。
果断手起群无,该退的退,该删的删。
曾几何时,打开微信,占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再是朋友圈、公众号,而是各种各样的群,有育儿的,有个人成长的,有写作的,有画画的。有工作相关的长期群,还有因各种短期活动组建的活动群……,看着几十条甚至几百条的未读消息提醒,常常有种莫名的压力和烦躁。
一直不是个爱热闹的人,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书、听音乐,会一个人去逛街、看展览,与其在一群人中欢腾,更喜欢两三好友喝茶聊天,那样的自己是安宁而舒适的。这样的性格虽有些不合时代,有时也会艳羡他人的活泼玲珑,只是扪心自问那依然是自己喜欢的状态。
随着个人学习的日渐盛行,不知何时起,自己突然也变得闹腾了,参加各种线上线下课程或活动,成为各种微信“组织”中的一员。
便捷多元的学习、社群互助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很大地帮助了自己,让自己开启了绘画、写作之旅,也让自己变得更有行动力。但人总是容易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控制不住自己的贪念,学习亦如此,看到好的课程就想上,看到感觉对自己有帮助的群就想加。于是微信以你不曾觉察的速度迅速膨胀起来,手指在各种消息间机械点击,眼光在不同群间频频切换,时间支离破碎,思维也凌乱无序。看似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阅读的耐心、思考的深度却越来越弱。
曾经也有过清理的动作,却总是看看这个,觉得这个可能会需要,看看那个觉得退了可惜。于是继续在网络和社群零碎的信息中游走。
部分微信群成了微课的存储器,总认为只要有空就会去听去学,可惜那一天似乎遥遥无期。
有些群是活动后情感和共同成长的载体,却因为没有大家都感兴趣的主题或活动持续推动,而成为供大家冒个泡、发个广告的聊天室,只是因为大家都熟悉了,没有深度的友情也有浅淡的交情,或者自己曾经在里面付出过,撤离便会生出些离开集体和伙伴的内疚感来。
还有些群确实里面持续有有价值的内容,只是时间有限,可明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时间关注,却又舍不得错失那些好东西,于是每次都是一目十行跳跃式浏览,却常常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点个赞,发句感谢,也只是一种参与度和存在感显示罢了。
直到开始写作,着手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才发现自己体系化的积累是如此空泛而浮于浅表,有多久没有深入地看一本书,有多久没有沉浸式的思考,有多久没有深度共鸣和交流了,2017年转眼快过去两个月了,我又沉淀了多少?
所有的科技、学习都只是工具,当人被工具奴役,失去自己的价值时间的时候,就是该重新审视这个工具的时候。
微信的断舍离和物品的断舍离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关系的断舍离,都难在对过去情感的留恋和未来欲求的念想,还有舍弃行为引发的内疚感和一些负面的自我评价。只是人的社会性、中国的熟人文化让微信人际断舍离更困难些。
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和不应该做,关键是想明白自己的初心和背后的需求后。
如果微课、微信群是自己成长的重要渠道,那就想明白自己最希望成长什么,只在这个领域里学习,不是这个领域的课或群再好,也先舍弃;
如果希望在社群里发挥或锻炼自己的能力,那就选取自己最擅长或最想发展的领域主动担当,主动付出;
如果是想发展一些爱好,那就只保留一到两个爱好群,并且阶段性地着重一个,待它们都发展到你想要的目标水平,再切换其他爱好。
至于希望在微信群中扩大社交,缔结人脉,那也需要拿出真材实料和真诚来,多给予他人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不是彰显自己或者使用空泛的社交手段,如果做不到,那还不如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经营好已有的那些深厚友情或亲情,因为能力、真挚还有一些冥冥中的缘分才会带来真正自然而有意义的新人际,有时也是强求不得的事。
如果是因为安全感,那真正的安全感永远都是自己给的,跟外界无关。
其实,我需要的是更多独处的时间,好好地阅读完今年计划的那些书,言之有物的写些东西,把在读的心理学课程仔细地研究下。我需要更多离开网路社群的时间,陪家人聊聊天,和孩子多玩玩,和好朋友约一约。
一个人的成熟表现之一是面对很多选择,他可以很坦然地说,“我知道这非常好,拥有对我很有帮助,但我现在不想要“。
从微信断舍离开始,希望自己也能很快成为这样成熟的人。